有关文言文的教学策略(2)

时间:2021-08-31

  二、应对策略

  1、注重诵读,加强积累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而在课文注释的帮助下,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达到读熟、读懂、读通的地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能熟读成诵,即使学生暂时不能体会文中之味,随着知识能力的日积月累,终会反复“咀嚼”,慢慢“消化”。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文有着词约意丰的特点,往往一个词有多种义项,并且义项之间差异较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积累,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使他们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转变观念,强调拓展。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文言文能力时,教师要敢于放手,笔者在讲授《鸿门宴》时,让学生自学文言文知识点,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内容情节,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课后布置学生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此举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走近高考,备战高考

  学生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最终还是要面对高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将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与高考文言考查有效链接起来,让学生了解高考试题选材内容、命题特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纵观近几年安徽卷文言材料,选文内容多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所选文体有人物传记,也有游记文类的散文,总体来看,选文阅读障碍较少,题型相对固定:第4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第5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第6题考查对文本的鉴赏分析,第7题是文言翻译。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及《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解题技巧,要整体把握文意,以人物传记为例,一般来说,会具备以下层次:首先,简要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官职等;其次,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断连缀成文;最后,介绍享年,有的还加以评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实词推断技巧,虚词辨析方法以及具体的翻译技巧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述种种亦不能尽显文言教学之道,古往今来,教无定法,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但是,只要我们牢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振聋发聩的话语“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秉承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引时代活水,浇灌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