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夜渡两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时间:2021-08-31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①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②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③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④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⑤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问驿吏,吏绐言 绐:告诉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陟:到达

  C.马为之避易 避易:不容易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 审:慎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退无所止 ② 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险途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3分)

  答:

  (2)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答:

  (3)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