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江仙晁冲之》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2)

时间:2021-08-31

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创作背景:

  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初立,神宗母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等人各有晋升。元祐八年,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章惇执政,排斥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二苏”及“四学士”先后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作了个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党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对旧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深怀眷念,当年同朋友们游宴唱和的美好往事时时萦绕于怀,引起他无限感慨和思念。该词就是这样一首怀旧相思之作。

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赏析:

  这是作者和旧游离别后怀念往日汴京生活的词,是一首怀旧之作。全词以淡雅的笔触追忆昔日的欢娱和友情,从“忆昔”到“夜梦’,从“夜梦”到“落花”,详尽了坎坷的遭遇和人世的沧桑,同时朦胧地透出了一种怅惆情绪。

  这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全词语辞清淡素雅,许昂霄《词综偶评》评此词“淡语有深致,咀之无穷”。 词的上半部分抚今追昔。开篇两句写词人当年和友人们畅饮西池(金明池)的欢娱情景,“年年多少欢娱”暗含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失落和惆怅。这是词人因入元祐党籍而罹祸后生发的对昔日欢聚时光的追忆。“别来不寄一行书”,看似抱怨,其实是暗示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根本容不得友人们相互“寄书”。随后更进一层,设想倘使平时能够相见,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只怕再也不敢像先前那样开怀畅饮了。“寻常”两句,是词人在经历了诸多政治苦难后所得到的感悟,虽然用语质朴,却充分反映出当时政治的黑暗。

  词的下半部分写词人现在的处境和对形势的判断。不能相会,亦不能寄书,恐怕只有寄望梦境,期盼着好友们能在梦中渡过险恶江湖前来相会。“安稳”两句颇富美感,但深处却暗藏着一丝忧郁的情怀。“相思”一句,写幻想中与朋友们相见的情景,由于大家对眼前的处境全都心知肚明,所以也就打消了问候和寒暄。结尾两句抒怀:既然春天都已经逝去了,那么谁还顾得上“落花”呢?此处的“春天”喻指政治上的春天,“落花”喻指遭受政治风雨迫害的友人。词人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这首词含蓄蕴藉,以乐景写哀情,寓深沉情思于质朴语句和冷静思考之中,在同类题材的词作中颇为少见,可谓独具匠心。个人资料:

  晁冲之,宋江西诗派诗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字用道。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晁冲之早年曾受过陈师道的指教。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到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