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应氏其一诗词鉴赏(2)

时间:2021-08-31

  洛阳是东汉的帝京,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来人文昌盛,城市繁荣,人烟稠密,宫室壮丽。但经公元190年董卓军队焚掠杀戮后,连年战乱,一片荒废。作者在这首诗中,真实地反映了这种荒废残破的悲惨情景。

  诗题“送应氏”,即送应氏兄弟。

  开篇两句“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写作者自己迈步登上北邙山坡,遥望洛阳四周的山峰。由“遥望”引出了下面对所见景象的描绘?作者不说“洛阳城”,而说“洛阳山”,可见当时洛阳已不成其为城了。

  三、四两句:“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据史载: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把洛阳宫室、宗庙全部焚毁。可见此两句为纪实之句,“寂寞”一语,概括洛阳的残破荒废,人烟稀少。以下几句,则是具体的描绘。

  五、六句:“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前句写全城房屋倒塌崩裂,后句写城里荆棘杂树长得上了天,具体描绘城里荒废之状。“参天”,见出荒废已久,不是一月两月。

  七、八句转而写人:“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前句写老的都死光或逃亡了,只见到新长起来的少年。“新”与“老”对举,说明作者眼前所见到的,都是不相识的陌生人,以前认识的一个也没有。

  九、十句则由城里转写城外:“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前句说连侧着身走的路也没有,后句说田园荒芜了不再有人耕种。这两句既写出田荒园废,也说明城外从事耕种的人,不是死光,就是被拉丁或逃亡,一个人也没有了。

  十一、十二句“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说远方的游子好久没有回到洛阳,现在回到洛阳,连田间的小路也辨识不清了。可见城外荒废的严重。  十三、十四句“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说平野里多么萧条,千里不见人烟。“萧条”一语,是根据前四句的具体描绘下的结论,而后一句“千里无人烟”,又是对“萧条”的具体描写,反映了军阀混战的残酷。

  十五、十六句“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由景到情,作者想到平常居住的洛阳曾是多么繁华壮丽,如今却如此荒芜,悲伤得说不出话。写遥见洛阳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洛阳在董卓焚掠之后,一片荒废冷落的景象,令人惊心怵目,揭露了东汉末年军阀战争的残酷性,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本诗写作层次分明。先以“遥望”引出下文对景物的描写,接着以“寂寞”概括洛阳城内景象,然后以五句作具体描绘。这五句先写宫室,次写城市,末则写人,全面描写了城内的残破荒废。

  写完城内之后,“遥望”的视线转向城外,用六句写郊野荒芜:道路被野草淹没,田畴荒芜无人耕种,也认不出田间小路,真是一片萧条。然后又从景到人,点出“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悲惨景象。最后再由景到情,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