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听课评课稿(3)

时间:2021-08-31

  练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蜗牛的行走路径、小鸟飞行路程、轮船航行。这一部分在课程开始时,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设置了求解的疑问,在勾股定理明确之后,让学生做、学生讲解、老师点拨。从中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印象:一是一定要在直角三角形中使用,如果没有直角三角形,则首先要构造出直角三角形。二是,得到了三组勾股数,为勾股数的规律做铺垫。第二部分的练习是给学生们课下练习的。

  整个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功底通过对课堂节奏的掌控、教师用语的提炼、PPT技巧的掌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很值得我学习!

  《勾股定理》点评稿

  听了何老师的《勾股定理》,有很多话想说。下面我从亮点和建议两方面展开:

  亮点一:学案设计简洁,到位,有梯度。简洁体现在整张学案围绕勾股定理,分为探索和应用部分,没有旁枝末节,没有虚张声势,直指核心。到位体现在,把握了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新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并能灵活运用。有梯度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习题有梯度,有层次。

  亮点二:语言简炼,重点突出。非重点处,惜时如金,重点处,浓墨重彩。如,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部分,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一般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数?在这个环节,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操作,用割和补这2种方法去求。小环节的处理可体现教师的智慧。

  亮点三:教师功底扎实,能站在高处,指导学生学习,发散。发散必须在我们每个老师的心中。我一直有个观点,数学最重要的是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中最核心的是发散,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这几处细节,让我记忆深刻。如第三组勾股数6、8、10,教师问:它和3、4、5相比分别是3、4、5的几倍?那你能不能创造一组勾股数?我相信好的学生能迅速领会。习题中也能凸显发散。求一条斜边的是基础题,求三条斜边的和,我认为这个发散练习设计得好,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接下来,我想就在观课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学生完成探索部分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做到第2小题时,直角三角形ABC三边之间的关系时,不会做,卡在那。为什么学生不会做?

  原因有二:1、思维定势。三边的关系,首先会想到相等,但一看,不相等,不知所措。2、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之间,学生看不出联系。不会把正方形的面积转化为边的平方。何老师的学案设计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如果面对的是重点班的学生,会很流畅很顺畅。但面对我们这里的学生,呈现出一种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的状态:绝大部分学生这几分钟都在绞尽脑汁想这一题,后面的题目没有去完成。也就是说,其实探索环节实效性不高。那针对学情,学案该怎样设计?我建议:凸显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1)正方形P的面积=(1)=( AC )

  正方形Q的面积=( )=( ) ;

  正方形R的面积=( )=( ) 。

  (2)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 ,这个关系也可表示为( ) +( ) =( ) 。

  (3)观察思考上面的式子,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请写下来。

  所以,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部分设计要调低难度,搭设桥梁。要针对学情。

  建议二:解题过程的书写教学重视得不够。我观察有部分好的学生会做,但都直接写在图上,解题过程不知怎么下笔。解题过程的书写直接影响中考成绩,所以我建议从初一年级起,要手把手教,要带着学生写解题过程。并且严格要求,每天的学案收上来,检查,督促学生写好。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建议三:小细节的处理上,还可以再精益求精。3个练习题,我感觉第1题要构造三个直角三角形,求三段斜边的和,难度比2、3题要大一些,如调整一下顺序,把第1题放在第3题的位置,可能层次性会更突出。板书方面,建议:勾股定理一定要板书在黑板上。学生用割的方法分那个面积是25的三角形时,由于三角形的底色红色太突出,显眼。导致分割线不明显,影响学生的理解掌握。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设计凸显智慧,教师在随意中透着严谨,在细节中彰显功底,是一节值得肯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好课。感谢何老师。

  《勾股定理》课后点评

  何老师的《勾股定理》以有趣的蜗牛爬、小鸟飞、轮船航行引入课题,先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然后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引领课堂,使学生经历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案及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作为男教师,何老师有着GG们同样的特有风格:粗犷。粗犷的老师有他的优势:左手叉腰,右手一挥,干脆利落,置地有声,容易把控学生,掌控课堂。但也有他的缺陷,豪放粗略,有时三尺讲台不肯下,数学课题不肯写,随手行书草书,板书不成章法。何老师有意识地走下了讲台,降低了自己的姿态,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这是值得学习的。但板书需要改进。

  粗犷的反面如果是扭扭捏捏、啰啰嗦嗦,那恰恰体现了粗犷的优点;这里我提到的粗犷的另一面: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思维平等,不是粗略,而是细腻。

  “高”的老师,可以尝试弯下您的腰,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数学问题、看待数学问题、共同研究数学问题。“粗”的老师,可以尝试细腻,细到您的心能紧紧地贴近学生的心,能设到学生之所想,问到学生之所答,启到学生之所发。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会引发学生思考,演绎出精彩的生成,这会弥补课堂“学而不思”的薄弱。因此设问的技巧在学案设计里显得比较重要。

  设问分成良构与非良构。如:《众数、中位数》一课中,为了说明平均数解决问题的局限性,老师做出以下设问:A、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哪个能代表工资水平。这是良构。良构就是呈现出问题的全部要素,在要素中拥有正确的、收敛的答案,并且有一个优先的、建议性的解决方法。B、经理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你认为经理骗了小张吗?为什么?这是非良构。非良构问题还有不明确规定的或不清晰的目标和未陈述出来的限制;它们可能会有多种解决途径,或者根本就没有解决办法。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的评价也很可能会有多个标准。  在这节课中,粗犷的何老师设了一个不了了之的问题:①3,4,5 ②5,12,13 ③6,8,10 请问第①组和第③组有什么关系?这个简单的良构,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个倍数关系,而这种倍数关系,早在小学二年级就能探索掌握,因此它没有学而“思”的含量。如果改设为非良构:我该把6,8,10分在第几组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就包含了:为什么不单独分在第③组?为什么不选择分在第②组?如果分在第①组的理由是“衍生”,那你还能衍生出哪些勾股数?很显然非良构更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站在学生的层面做学案、做课堂,平等的思绪才会撞出火花。当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贯穿课堂,学并思考着的乐趣会占据课堂每一分钟。

【《勾股定理》听课评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各科听课评课稿

2.《gkh》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3.找次品听课评课稿

4.《放小鸟》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5.《放小鸟》听课记录和评课稿

6.蚂蚁和蝈蝈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7.听课资料《黄河的主人》评课稿

8.荷花听课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