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保护(6)

时间:2021-08-31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人从出生到中学,大多都是和爷爷奶奶、父母生活在一起。从小在以父母家人的家庭为社会单元,欢度自己民族的节日。节庆期间,各民族特色的衣食行旅、灯笼窗花、歌舞音乐……等等民俗事象集中展示,给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民族节庆的模式和愉悦,也在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节庆烙印:本民族节庆什么时间过什么节日?怎样欢度?节庆期间生活较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物质和精神文化上得到了极高享受,尊老爱幼、家庭伦理的融融亲情,走亲访友、礼尚往来的民俗心理,节庆饮食服饰、音乐歌舞的民族特色情结,民族团结、民族凝聚的社会和谐等作用,都源于家庭教育的成效。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除了重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要给子女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下一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对子女的家传教育和师徒教育的方式传授。如果少数民族的家长一味地为了孩子与现代社会接轨,或家庭核心化老人与中年、青少年分开生活,造成家庭教育与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而忽略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子女是难以对民族文化遗产感兴趣的。

  (二)学校教育

  要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就要从中小学生起进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还需加强广大青少年重视向民间吸取营养的教育功能,增强保护意识。

  在新疆很多地方实行了中小学民汉合校,这便于各民族学生在文化上相互了解,学习中相互促进,语言上相互交流,增进各民族学生间团结友爱与文化上的相互尊重。对各民族学生团结协作,营建民族大家庭式的和谐校园、培养接班人是有深远意义的。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中,不但便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而且有利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间传播和吸收。

  新疆高等院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也已纳入个别高校的教育计划中。新疆大学与新疆宝亨集团于2003年3月成立了“新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建起一个民间文化遗产陈列馆。这是地方院校中最早成立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这说明新疆大学领导与专家学者们具有文化与学术的前瞻性,发挥了高校人文学科的优势。这将成为推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高校应发挥的学术优势及教育作用。石河子大学在部分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也开设有世界文化遗产概论、民俗文化学等课程;大学文科基地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确立的研究方向中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一些师生在研究选题和研究成果上已有阶段性突破。新疆师范大学、塔里木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并有大量研究成果。目的就是为了发挥高校在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