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2)

时间:2021-08-31

  第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 燃煤污染防治

  第二十五条【煤炭消耗总量控制】 本省实施煤炭消耗总量控制。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燃煤总量控制计划,确定煤炭消耗总量削减目标,改进能源结构,积极引入省外电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逐步削减煤炭消耗总量。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煤炭消耗总量削减目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煤炭销售规定】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非工业用煤销售管理制度,并指定主管部门对在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销售的非工业用煤实施检验管理。设区的市建成区和规划区禁止原煤散烧。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逐步代替生活用煤,积极推广清洁型煤和环保炉具。

  第二十七条【禁燃区】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划定煤炭等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在用的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使用,或者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

  第二十八条【集中供热】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供热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市、县城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供热专项规划,对城市建成区居民、单位和工业园区用热单位实行集中供热。统筹热源和管网建设,实行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提高集中供热保障能力。

  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分散供热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前已建成使用的分散供热燃煤锅炉应当限期停止使用,并将供热系统接入集中供热管网或者采取清洁能源供热。

  第二十九条【燃煤机组】 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现有多台小容量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可以按照煤炭等量替代原则,淘汰小容量燃煤机组,新建大容量燃煤机组;新建燃煤机组应当实现超低排放,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

  鼓励和支持现有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对实现超低排放的,给予电价补贴。

  电力调度单位应当优先安排超低排放燃煤机组以及使用清洁能源机组发电上网。

  第三十条【燃煤锅炉】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锅炉整治计划,分期、分区对各类锅炉进行整治,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

  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应当加快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重油、渣油锅炉以及直接燃用生物质的锅炉,其他地区禁止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重油、渣油锅炉以及直接燃用生物质的锅炉。

  第三十一条【其他燃煤单位】 使用燃煤炉窑等燃煤设施的单位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技术改造等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标准和地方政府的要求。

  第二节 工业污染防治

  第三十二条【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准入】 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项目。

  城市主城区内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中的高污染项目应当逐步搬迁或者转型退出。

  第三十三条【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 工业园区及拥有多个废气排放装置的大型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安装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监控设备,对园区、厂区及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实时监控、及时预警。

  第三十四条【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控制】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精细化管理,采取必要的密闭、集中收集、覆盖、清扫、洒水等处理措施,严格控制生产环节以及内部物料的堆存、传输、装卸等环节产生的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第三十五条【挥发性有机物原料和产品控制】 生产、销售、使用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和产品的,其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应当符合质量标准或者要求。

  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制定和公布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和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的目录。

  列入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目录的产品,应当在其包装或者说明中予以标注。

  第三十六条【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 下列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料和工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无法密闭的,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一)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煤炭加工与转化等含挥发性有机物原料的生产;

  (二)燃油、溶剂的储存、运输和销售;

  (三)涂料、油墨、胶粘剂、农药等以挥发性有机物为原料的生产;

  (四)涂装、印刷、粘合、工业清洗、汽车维修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产品使用;

  (五)其他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台账,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去向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第三十七条【泄漏检测修复与油气回收】 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企业和重点有机化工企业等应当建立并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制度,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及时收集处理泄漏物料。

  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原油成品油码头、原油成品油运输船舶和油罐车、气罐车等,应当按照标准配套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并按照规定保持正常使用,并每年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由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油气排放检测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更改油气回收装置。

  第三十八条【恶臭控制】 向大气排放恶臭污染物的化工、石化、制药、制革、骨胶炼制、生物发酵、饲料加工等企业以及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安装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减少恶臭污染物排放,防止恶臭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在居民住宅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和医院、学校、幼托机构等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禁止从事以下活动:

  (一)新建、改建和扩建石油化工、炼焦、制药、油漆涂料、塑料橡胶、造纸印刷、饲料加工、养殖屠宰、生活垃圾处置等生产经营项目;

  (二)贮存、加工、制造或者使用产生恶臭气体的物质;

  (三)其他产生恶臭气体的生产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