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县扶贫攻坚工作汇报(2)

时间:2021-08-31

  一、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把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和持续减少贫困人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不断创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助推农牧业增效,在实施富民工程中促进农牧民增收,在深入开展“双联”行动中推动农牧村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至目前,我县低于2300元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有6650人,占农牧村人口的25%。

  (一)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事关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祁连山浅山贫困片与生态功能区的高度重合性,决定了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必须以生态安全为前提,否则扶贫攻坚将难上加难。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保障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积极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编制完成《肃南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县城南北两山绿化和草原生态治理等工程,完成封山(滩)育林140万亩、退牧还草1300万亩,补播改良342万亩,草原防蝗灭鼠1600万亩,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1.8%,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加强天然草原保护,建设人工饲草基地6.4万亩、人工草地11.3万亩,防治草原鼠害110万亩,防治草原蝗虫84.5万亩,实施生物治蝗20万亩,草原植被生态功能不断加强。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的草原管理,使这一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有力助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

  (二)大力实施牧民集中定居,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针对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四季游牧的实际,从推行游牧民集中定居入手,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县城和七个集镇为中心,鼓励和引导农牧民集中定居,并配套完善乡镇及中心村功能设施,培育后续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承载力和吸纳力,通过减少生态区人为活动最大程度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止目前,已对居住在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6000多农牧民进行了易地搬迁和集中定居,全县农牧民集中定居率达到65%以上。特别是将农牧民集中定居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针对北部浅山片区贫困面集中、生态环境压力大的实际,我们采取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将马蹄藏族乡等乡镇的604户2124名农牧民群众搬迁到了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明花乡,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移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初的不足1000元达到现在的8000余元,群众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通过集中定居和生态移民,既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轻了草原生态压力,又使群众相对增加了草原、土地等生产资料,提高了收入,起到了搬迁一户、宽松两户、带活一片的效应,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三)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条件。我县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农牧村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整村推进、“三西”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等项目的实施,投入扶贫资金1069万元,先后实施了一批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积极争取游牧民集中定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政策和项目,整合“两个共同示范县”、“1414”工程等项目和资金,规划建设了一批基层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机构,完善了集镇道路、供排水、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发展条件。至2012年,全县公路总里程134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88.3公里,省道128.7公里,县道7条1497公里;实施农牧村饮水安全工程13项,农牧村人畜饮水工程34项,使全县7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1.52万人吃上了自来水;新建升级35千伏变电站4座,配置变压器58台,新建维修10千伏线路101公里,解决了10个村1500户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四)加快发展富民产业,拓宽致富增收渠道。始终坚持“产量调增、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经济调活、牧民调富”的总体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基本思路,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提升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一是着力构建绿色畜牧业体系。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大重点贫困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广科学养畜,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舍饲养殖、牛羊屠宰加工等产业。在明花乡等地因地制宜发展饲草种植和制种玉米、番茄、洋葱、辣椒等经济作物,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牧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为提高农牧业市场化和品牌化水平,新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2家,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0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户;“祁尔康”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赛美努”和“九排松”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称号,草原“惠成”牌牛羊肉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双海”西瓜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等。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针对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实施后,牧区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实际,为缓解农牧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拓宽农牧民致富增收渠道,把加强劳务输出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主抓手,强化“技能培训、组织输转、信息化建设、品牌战略、引凤还巢”五项措施发展劳务经济,近三年共转移输出劳动力1.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733万元。三是强力推动三产服务业。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祁连玉石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业,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商品销售经营等三产服务业。至2012年底,全县发展玉石个体加工销售点200多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农(牧)家乐达到57家,扶持创建星级农家乐14家,培育旅游专业示范村1个,在带动农牧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加大“双联”行动帮扶力度,增添致富增收活力。全县“双联”行动开展以来,肃南县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发展实际建立和完善了县级领导干部“1+3”联系工作制度(即28名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户示范户、一户有发展潜力的农牧户),将企业改制下岗人员、城镇低保人员也纳入“双联”行动帮扶范围,实现了联系乡村和城镇社区的全覆盖。全县共有127个部门单位和1982名干部职工参与“双联”行动,共结对帮扶1362户困难户。在此基础上,全县确定147项“三农”重点建设项目,内容涉及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总投资达到9.79亿元,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年以来,各联村单位个人共帮办实事340件,先后为农牧户协调贷款5100万元,支援化肥、籽种等农用物资300多吨,切实解决了农牧户农资短缺的实际问题;县上注资5000万元成立了担保公司,在全县2个重点贫困乡49个重点贫困村开展“双联”惠民贷款工作,优先扶持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牧村群众和贫困家庭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针对今年旱情严重的实际,县上通过财政筹资、部门帮扶、农牧民自筹等方式,共投入抗旱救灾资金3226万元,拉运抗旱用水3650车次,调购柴油222吨,储备饲草料1009吨,维修清理水井窖445眼、渠道12公里,有效降低了干旱损失,确保了群众安全饮水、春耕播种和接羔育幼生产。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把保障农牧民基本生活作为扶贫工作的底线,以落实省、市、县为民承诺实事为重点,在全省率先推行农牧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率先落实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实现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落实15年免费教育政策,出台贫困大学生政府救助办法和考入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奖励办法,建立健全覆盖全学段的农牧村教育保障机制,群众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并逐年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企业职工退休金、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新农合”等补助标准,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统筹发展文化、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加快水、电、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城乡养老、义务教育、城乡医疗大病统筹和交通、广电、通信等公共资源均等化服务,确保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