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汝青的一封公开信(3)

时间:2021-08-31

  三、化妆品集合店还有希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去年,在实体店零售总额增长2~3%的情况下,虽然同比难看,化妆品店的销售规模增长了16%,跟25%增长的线上渠道一起,成为仅有的两个快增长的渠道。我们要看到化妆品店顽强的生命力。

  现在有数据说化妆品线上零售占比达到了36%,我看36%是没有的,应该是超过20%;而化妆品店应该在20%左右,线上渠道应该超了化妆品店渠道。2012年的时候,我预测2020年电商占比15%,化妆品店占比30%,现在看来,差得大了。

  其实看发达国家无论日韩港台还是欧美,电商没那么高比例,药妆店、化妆品店、个人护理品店,特别是药妆店,还是比较主流的。实体店比较成熟,电商没那么凶猛,整个比较理性。

  到了中国,一则实体店不够成熟,二则电商畸形发展,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看这态势,电商恐怕要超过30%比例,化妆品店艰难中前行,相信会超过25%。两者相加,在2020年或将达到60%,成为大众化妆品的主要渠道。至于各自占比,恐怕还有此消彼长的变数。我很高兴看到2015年韩国电商占比是下降的。

  另外据说发达国家便利店跟超市的销售占比跟中国正好相反,发达国家便利店占90%超市占10%,中国超市占90%便利店占10%。这两年中国市场不好,但中国的便利店发展独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越来越靠近日用品,消费者对化妆品的便利需求也将越来越高。所以小面积,便于靠近消费者的化妆品店,在便利方面,是有优势的。

  再则,拿娇兰佳人来说,跟线上比,客流成本并不高,而且消费者到店购买不用送货费,如果平等地进行价格竞争,线下未必不如线上。所以说,化妆品店在成本方面,也是有优势的,至少不在劣势。

  现在线上凶猛,起码有一半的力量,来自于低价。低价又来自于平台商、资本的补贴,来自于品牌商的自毁价格或亏损。我看这种非正常竞争迟早会结束,或者三年之内就会结束。

  好了,就算化妆品店有否极泰来的一天,那么集合店呢,在未来单品牌店的挑战中还有机会吗?

  有位韩国友人带来这样的信息:在韩国,经过十年的发展,单品牌店现在也遇到瓶颈,消费者进到单品牌店,往往只买该品牌的拳头产品,买了就走。但进到Olive Young(集合店),可以买到好多品牌的拳头产品。

  听了他这个说法,我觉得蛮开心。他的说法里,很清楚地看到集合店的优势。集合店,可以把市场上优势品牌的优势产品集合在一起,以满足消费者选择。

  问题是,哪家集合店,可以把中国的优势品牌的优势产品集合在一起?而且有合理的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