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东南苗族传统吃新节的调查报告范文(2)

时间:2021-08-31

三、过吃新节的空间范围

  在调查中得知在台江、雷山等地区的苗族过吃新节时,家家包粽粑,几户联合杀1头猪或全寨宰1头牛分给寨子里的每一户。台江、雷山地区的苗族所过的整个吃新节都是以寨子为单位进行的。而在苗族的各个寨子都是以一个具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因而,这个吃新节也是以血缘家族为单位而过的节日。与过节日的这个寨子有姻亲关系的其他寨子则是以客人的身份参加卯日之后所举行的活动。远嫁的姑娘要回到娘家村寨来过节日,这都足以说明吃新节显然是个家族性节日。

  每一个苗族村寨都有特定的空间场所,所以过节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苗族的空间方位,是对空间的一种认知。明确了过节的主寨与客寨即过节的主体与客体,就把苗族的寨子分为了两大类,也就是主寨和具有姻亲关系的寨子。在苗族他们的观念中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单元。在此基础上和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其他几个村寨之间构成更大的空间范围。也就是一个通婚圈。婚姻是调试人类社会生存延续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婚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而维护这种社会关系基本单元,一个村寨原则上是源自同一个父系的,也就是说苗族往往是按血缘家族来划定聚居范围的。并且他们要求地界婚姻的范围必须界明,苗族要求血缘家族内不得通婚。

  在苗族地区社交类节日是苗族青年男女选择佳偶的良好时机,同一家族人在同一集会地范围内是不能出现的。他们的通婚范围往往使家族与家族之间结成稳定的通婚集团,凡是通婚集团内的村寨都必须有明确的时空定位。而这样的通婚集团是与苗族地支符号对应的集会场地相对应的。以十二生肖地缘结合形成自己的通婚圈。这就是说苗族的通婚圈既与轮回计时相对应,并且还与特定的空间范围相对应。这就揭示了苗族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是相互关联的,是一种对应关系。特定的时间是要和特定的村寨相匹配。每一个卯日都落在了特定的寨子上。雷山县的西江苗族吃新节,每年要过2次,第一次是从“开秧门”起满50天后,稻谷孕穗时,逢卯日过。第二次是在又过50天左右,谷穗渐熟,逢卯日过,这正好是5个卯节在主寨和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5个村寨之间轮流过。5个卯节过了一个周期也就在各个姻亲家族之间轮回了一次。这样子来看,村寨于村寨之间的平等地位得到了体现。

  时间与空间就做了最佳的匹配关系,人们提到了时间就知道了空间,提到了空间也就知道了时间。这就将抽象的计时与空间对应起来了。也就是说苗族在制定计时符号的同时也就制定了空间的范围。通过轮回过节同时也就发挥了提高各个家族村寨自豪感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苗族过节日,不仅涉及到时间问题,还涉及到空间问题,涉及到通婚圈的界定,家族自豪感的建立,寨子与寨子之间凝聚力的加强等等方面。苗族的传统计时制度是时间与空间相互匹配的,空间是计时制度的有机构成。每个村寨在固定的那一天过节这既是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的义务。这样的权利和义务又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界定去加以落实的。因而也最能体现各家族之间的平等。

四、 过节的内容

  通过调查得知,在台江县、雷山县境内的苗族,都在每年插完秧后开始过吃新节。整个卯节从汉族农历来看是从五月开始到八月底结束。不同区域的苗族,则按不同时间来有序的过吃新节。大部分地区在头一二个卯日轮回过节。节期一般是持续3天。这些时间先后不一的吃新节,节日内容基本是“大同小异”。节日内容“大同”在于这是一个周期性的休假、祭祀性节日。都要在卯日的前一天包粽粑、杀鱼、杀鸡、杀鸭、杀猪、准备酒等物品。在卯日这天到地里摘取3到5根或者7根抽穗的糯稻秧回来,剥开后放到糯米饭上,或者是把糯稻秧挂在神龛上,在把鸡、鸭、鱼等这些物品放在神龛上祭祀祖先、岩妈等。

  在一些地区的寨子还要拿祭品到牛圈进行烧纸等祭祀耕牛。已出嫁的女儿抬着粽粑、鸡鸭等回娘家探视父母、兄弟,在家里与父母一起过吃新节。卯日之后的龙场天各地于节日中都举行规模不同的斗牛、踩鼓、吹芦笙、游方等活动。在有些寨子的苗族在吃新节,青年男女还举行爬山“游卯”、谈情说爱等活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异”,这是分析吃新节过节内容的标志性所在。原因在于吃新节的标志性的祭祀物品都与稻秧有关。有的寨子是在稻谷秧苗刚刚抽穗时的卯日过,有的寨子是在稻谷长浆时的卯日过,有的寨子是在稻谷成熟之后的卯日过。不管稻谷是否成熟,都要摘来祭祖。也就是说过吃新节是以物候的不同生长期来过节日的,不管是过哪一个卯日都是以一个物候(糯稻)不同阶段特征去确定的。这一事实也更足以验证苗族在传统观念中是把稻谷的生长与家族的壮大融为一体去看待的,过吃新节是为了让祖宗知道家族的成长过程。而这正表明了苗族传统计时制度是典型的物候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过吃新节的内容吃的东西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真正标识卯节时间差异的是和祭品相关的稻谷成长周期的物候标识。采用不同成长阶段的稻谷作为确定卯节的时间,这恰是物候历的固有属性之一。苗族是根据糯稻成熟情况来过吃新节的。杨庭硕先生在《苗族历法与水族历法对比研究》一文中已经确认苗族在传统观念中只有冷季和热季之分。从这一认识出发,吃新节恰好是处在苗族原生态计时制度的热季之中,而在热季中与苗族的生活最为密切,物候标识最鲜明的正是糯稻。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所过的吃新节都要以稻秧做祭品,恰好表明在苗族的原生态计时制度中以糯稻的生长期为物候标识去加以利用。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表明过吃卯节显然是苗族地区普遍推广糯稻种植以后才发育起来的节日。吃新节按照物候的标识来分析,这恰好是物候历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仅以吃新节为例进行的分析,旨在揭示苗族原生态传统的计时制度的特点,以及苗族的空间认定机制。

五、讨论

  本报告中,笔者仅就苗族的吃新节进行剖析和论证,希望在此还原出苗族的传统的时空定位机制以及传统的历法,以便更好的把握苗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准确的认识苗族的生态观和生态行为。从而更好的切入对该民族生态知识和生态行为的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变迁,苗族的节日内容和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苗族以稻谷的成长周期作为确定卯节的时间标识,但是,在狩猎、采集的时代没有稻谷的时代,苗族肯定会以其他的特定的物候作为过节的标识。至于在远古时代的苗族是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物候作为确定节期的物候标识,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加以确认。对此仅希望有关的学者能够展开新的研究,以便揭示苗族在远古时代原生计时制度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