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盲人读物出版现状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盲人世界:靠“听”与触摸丰富阅读生活

  经过努力,虽然盲文读物的出版数量及质量均有较大提升,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盲人读者对阅读的需求。据中国盲协主席李伟洪介绍,目前中国盲人的概况如下:有单项视力残疾人1263万,另外还有468万兼有其他残疾的视力残疾人,合计超过1731万人,“我们盲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盲文图书馆也有一些文化活动”。

  李伟洪口中提到的“盲文图书馆”,其新馆于2011年开馆运营。馆内设有典藏借阅区、教育培训区等不同空间。除了提供盲文图书借阅、放映无障碍电影之外,还会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中国盲文图书馆工作人员小张说,盲人读者的阅读,就是通过“听”和“触摸”来实现的。

  “盲人出行不便,平时过来看书的人不太多。如果图书馆组织一些文化沙龙之类的活动,盲人读者可能还会多一些。”盲文图书馆工作人员小孙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

  针对小孙提到的情况,沃淑萍说,为了尽量缩小盲人读者与明眼人之间在阅读量上的差距,中国盲文出版社开始研发信息化辅助阅读产品,自主录制一些满足盲人需求的有声读物,“除了加强有声读物制作外,我们还研发了各类辅助阅读设备,比如听书郎听书设备,可以将文档直接转化为声音文件,既便于存放,又满足盲人‘移动阅读’的需求”。

  “经过协调,我们还在各省图书馆建立了分馆,地市级图书馆建立支馆,形成一个服务网络。同时与各分馆签订借阅协议,采取循环借阅的方式,让盲文读物‘流动’起来。”沃淑萍笑着说。

  “书荒”仍存:盲文书制作成本高 印刷效率低于普通出版物

  尽管中国盲文出版社做了很多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盲文“书荒”的情况,但这个现象仍然存在。沃淑萍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高”。

  “这都是无须论证的问题。”沃淑萍以《红楼梦》为例,“咱们通常说的32开全套《红楼梦》印刷出来一般是4本,但要做成盲文书的话就是25本,摞起来有半人多高”。

  按照沃淑萍介绍,以普通排版方式来说,普通出版物一面约为七八百个汉字,但要制作成盲文书,在专用纸张上,一面也就能排310个字,“再加上印制盲文点等工艺的影响,一本五六十页的盲文书就非常厚重了”。

  同时,盲文书的印制效率也远远低于普通出版物,原因在于印制工艺、校对过程的繁琐、耗时。沃淑萍说,为了保证盲文书质量,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会采取“三校一通读”的方式,即在三次校对之后,再由专门的盲文专家通读书稿全文。

  “由于盲文书的特殊性,每个校对环节都是由一位明眼人和一位盲人共同完成的,这样人工成本就增加了一倍。工作人员的人数就那么多,生产能力没办法无限制扩大”。”沃淑萍有些无奈地说,等到了印刷环节,同样因为盲文印刷的条件限制,即便采用速度较快的轮转印刷作业的方式,印刷速度仍然是较慢的。

  “信息时代来了,盲文‘书荒’问题并没有解决。当然,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沃淑萍说,虽然盲文书出版不受版权限制,但相关有声读物和大字本印刷却需要考虑著作权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能给视力障碍读者提供更多便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