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文化走出去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文化影响力的根本特性在于“直指人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在于使中国文化、中国模式、中国故事走进他国人民的内心世界,走进人类历史的深处。回望2016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文学、戏曲、影视、出版、考古领域斩获颇丰:中国文学家屹立在世界文坛,捧得一座座国际大奖的奖杯;中国戏曲屹立于世界舞台,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还尝试着用中国话语讲述西方经典故事;中国影视从单个作品合拍的“借水行船”,到集结队伍的“组团出海”,一步步拓展着中国影像传播的世界版图;中国新闻出版单位海外布局规模初具,用带着纸墨香气的图书展现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中国考古队的身影进入世界古代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参与文明互鉴,彰显着我国正在迈向考古强国的坚定步伐……总而言之,探索多样的合作模式、借助丰富的内容形式、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精神,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明特点。

  文学以中国故事丰富世界文学的面貌

  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学应当先行。2016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保持着持续活跃的态势:中国作家与世界对话的自觉、自信和能力大为提高;中国当代文学也以独特的魅力,参与和丰富着世界文学的面貌,改变甚至塑造着世界文学的格局。尤其是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成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我的成功要归功于中国这块土地赋予作家的无穷灵感。”曹文轩说,中国故事是这个世界上非常难得的故事。当中国作家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思考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一个中国故事,一个全人类的主题,两者的结合,将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亦不能忽略文学先天的不足,即语言文字造成的翻译之难。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工作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饰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向优秀作品的译介提供资助;主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文学翻译家工作坊和国际写作营,参与主办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翻译家、汉学家的联系与合作;《人民文学》杂志相继推出英、德、意、法、俄、日等外文版,成为向世界各国推介中国文学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外译介,中国文学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