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丽乡村调查报2篇(2)

时间:2021-08-31

  美丽乡村调查报告二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作为我省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之一,XX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中共XX市委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更是把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谋求丽水更高品位、更高水准、更高境界发展的科学路径。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如何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使其真正成为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今后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会自去年以来,选取莲都、龙泉、青田和景宁等地美丽乡村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村民走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并探求解决对策。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筹集渠道单一。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尽管有上级财政补助这一渠道,但要大规模、大范围地实施,财政支持只是杯水车薪。尤其在当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农村的自身积累显然力不从心。如景XX县东坑镇根底岘村美丽乡村示范村,虽得到上级补助资金80万元,还是远远不够。

  (二)规划可操作性不高。在村级层面,虽已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但由于时间仓促,经费缺乏,缺乏科学论证,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没有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能体现村庄的个性魅力。外请专家不接地气,本地专家缺少视野,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节等问题。

  (三)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一方面由于部分村民集体观念薄弱,支持发展的愿望不强烈;另一方面,由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定位较高,工程量大,而资金配套又难以及时跟上,导致部分村工程推进压力大,排定建设计划时存在顾虑,项目建设进度也相对滞后。

  (四)村级产业支撑不强。大多数美丽乡村目前都没有自己较强的特色产业,基本都将目标瞄准为发展乡村旅游。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各村发展思路同质化严重,导致特色不鲜明,加上交通、区位、资金、宣传和基础配套设施的限制,很难吸引到稳定的游客,绝大多数美丽乡村的旅游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五)农民主体意识不够。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另外,长期以来许多农民群众在如何切实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村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民居文化等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掘与利用。

  (六)农村人气集聚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收入上的巨大差距,致使农村人口流失十分严重。以景XX县东坑镇为例,全镇户籍人口为8838人,劳动力总数5780人,其中外出劳动力就有2052人;XX县高市乡洞背村户籍人口342人,常驻人口只有120人,只占户籍人口约1/3。劳动力短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部分家庭面临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困难。

  二、对策建议

  (一)科学系统编制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既要深入分析区域发展潜力、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衔接配套其他规划,科学制定村庄布局规划,又要注重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新格局。要在“系统规划”上做文章,把全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县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个村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

  (二)以建管并举为举措,维护乡村优美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因此,建设中要优化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全面实施村庄的“五水共治”及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创新管理载体和服务方法,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关于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各类报告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一是可以把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予以分解,然后通过专门项目包装,争取上级各项支农资金的支持。二是通过激烈机制,发挥乡村的能人和企业家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支持、引领,引导社会资源向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三是采用bop等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投资建设经营。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挖掘村庄的发展潜力,把快速改变村庄面貌与促进村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和新型业态着手,按照“一连二接三”三产并进的产业发展思路,让农民在从事第一产业的基础上,有效介入第三产业,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以产业集聚群众,用产业留住农民。

  (五)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突出差异性和多元化。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要善于发掘和科学保护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把继承与弘扬、发掘与培育、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村寨各具特色的品味、内涵,努力形成“一村一景、一户一韵”的民居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