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清洁能源利用和推广情况的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08-31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安排,为配合做好关于清洁能源利用和推广情况的专题询问,近日,我委围绕我市“十二五”以来在清洁能源利用和推广方面所做工作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近年来,合肥市清洁能源产业从无到有,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以太阳能光伏为主,同时风能、生物质能、天然气的使用比例也在逐年提升,煤炭清洁技术不断推广应用。

  1.光伏产业发展增速全国领先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加速发展光伏产业,将其作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力鼓励光伏企业来肥投资兴业。晶澳、天合光能、三星SDI等重点光伏企业加速集聚我市,成功完成原赛维LDK(合肥)公司战略重组。现拥有晶澳太阳能、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海润光伏、中南光电等30多家光伏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从硅料-电池-组件-逆变器-储能产品-电站建设等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2014年,合肥市光伏产业产值达246.8亿元,是2010年20亿元的12倍,今年计划实现产值300亿元。几年来,合肥市光伏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年均增长率达71.9%,增速领跑全市各主导产业。今年1-6月,光伏产业实现增加值34.34亿元,增速29.9%,在市六大千亿元产业中名列前茅。

  2.绿色可再生能源建筑蓬勃发展

  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投入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98个,建筑面积1035万平方米(其中: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71个,建筑面积802万M2;浅层地能应用项目27个,建筑面积233万M2),在建、拟建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107个,建筑面积2212万平方米。根据测算,每年节能16.9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41.8万吨。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25个,建筑面积537.7万平方米,占全省的41 %;列入安徽省绿色建筑示范项目32个,建筑面积622.8万平方米,占全省54%。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屡获殊荣,连续8年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表彰。

  3.“气化合肥”工作稳步推进

  “气化合肥”自“十一五”以来稳步推进,截止2014年底,我市已建成天然气门站12座,铺设天然气管道6000多公里,已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十二五”期间,“川气东送”天然气利用工程、绕城天然气高压管线工程、合肥至庐江高压管线工程等多项重点燃气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市供气保障能力。在LNG调峰保障方面,合肥燃气集团所建西气门站有1座5000立方米LNG储罐,储存能力280万立方米,川气门站建有2座5000立方米LNG储罐,储存能力560万立方米,城市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达到7天以上。在建的北城LNG应急调峰气源工程,计划建设2座1万立方米LNG贮罐,储气能力约为1120万立方米。

  4.新能源汽车应用走在行业前列

  合肥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试点市,新能源汽车在机动车保有量的占比位居全国第一,家庭纯电动轿车推广应用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推出全球第一条纯电动公交路线,全国第一个实现电动轿车大批量外销的城市,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5万辆,合肥市范围内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已达9656辆(包括新能源客车1844辆,新能源乘用车7610辆,电动物流车196辆,电动环卫车6辆),占比全国4.3%。全市建成24座公交车充换电站,60个电动轿车电桩群,近6000个电动轿车充电桩(含简易充电桩);建成城市级监控中心1座,信息采集监控站3个,维保站10座。初步测算,合肥市新能源汽车运行总里程超过2亿公里,节约燃油约3000万升,减排二氧化碳7万吨,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

  此外,农村沼气利用项目大力发展,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5150户,养殖场沼气工程848处、4.884万立方米。秸秆能源化利用也逐渐起步,2014年,全市秸秆能源化利用3.3万吨,占全市秸秆总量的0.8%,其中发电利用2.3万吨,秸秆成型燃料利用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