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边境村屯人口锐减问题的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二、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历史原因

  XX市地处边陲要塞,由于建国后实行严格的边境管理政策,外来人员进出需持有当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边境通行证,边民也需凭居民证出入,在常住人口的管理上只出不进,人口生产基本处于自然增长的状态,这种状况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世纪60—70年代,根据战备的需要,XX市边境地区一大批边民由于“历史问题”或“成份问题”被陆续迁移到内地县市,拉开了边境地区人口减少的序幕。

  (二)自然原因

  XX市的边境村屯大都处在高寒山区,无霜期短,土地贫瘠,生产条件恶劣,单位面积的产量只有平原区的一半。同时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成本相对其它村屯高出不少,有限的土地产出仅能解决边民的温饱问题,兴边富民只是边民美好的愿望。近年来国家实行了野生动物保护政策,XX市辖区内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2008年我市又被国家动保协会授予“中国东北虎之乡”,野生东北虎及其它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野生动物伤人、伤畜、损毁农作物的事件也逐年增多,造成的边民损失也越来越多,但相应的损害赔偿机制尚不完善,对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生的村民来讲,所遭受的损失认定难、赔偿难,往往一年的收益毁于一旦。自2007年至今我市林业部门受理补偿案件535起,其中咬死牲畜342头(口),咬死家禽432只,损毁庄稼1848.5亩。由于边民的耕地分布在林区,实际所遭受的损失很难及时发现,大部分损毁面积难以认定。

  (三)体制原因

  现行的户籍管理体制把人分成了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一体制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差别日益加大,边民的生活生产成本增高,生活质量低下,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农的积极性。边民受体制影响难以摆脱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开拓市场,开发资源的能力不足,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难以留住人。

  (四)经济发展原因

  上世纪80年代,我市的乡镇企业呈现高速发展期,乡乡建厂,镇镇冒烟。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村民或是进厂务工,或是进城办厂,掀起了边境村屯人口外流的高潮。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由于城市的发展机遇多,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对边民的吸引力更强,他们为了摆脱贫困的状况,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或出国劳务,致使边境村屯的人口急剧减少。据初步统计边境沿线45个村屯27038人中外出务工人员有7252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五)人口生产原因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州乃至全省的前列,1995年至今,全市所有乡镇人口出生率呈现负增长。边境村屯适龄女性大量外嫁,婚育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边境村屯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棍村”。边境经济合作区太阳村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现有30岁以上大龄未婚男性38人,没有一名适龄未婚女性。马川子乡红星村现有居民83户,30岁以上的大龄未婚男青年43人。很多边境村屯数年甚至十几年没有结婚生育的,人口生产状况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