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祭月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篇一:关于中秋祭月的作文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全国各地也有不同,但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吃月饼习俗最为普遍。

篇二:中秋节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

  唐代初步形成了中秋节,但是这时候人们过中秋节主要是饮酒赏月,没见到关于中秋节拜月的记载。宋代中秋节有了拜月的民间习俗,不过当时的拜月在中秋节习俗中并不重要,也不普遍,仪式远不如后世郑重。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宋代拜月主要是少男少女对月祝祷、许愿。据宋代金盈之所写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八月 ”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澹伫妆饰,则愿貌似嫦娥,员(圆)如皓月"。

  当时有人作诗说:“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意思是说大家不要惊讶别人考取功名太早,那是因为嫦娥喜欢少年。书里还记载了一个传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无盐的女子,是天下最丑的女人,因为幼年拜月,后来因德行好被选人皇宫,但皇帝没有宠幸她,就是因为她貌丑,没有跟她同房。又一次,皇上在赏月时看到她,见她姿色异常美丽,就很喜欢她、宠爱她,并立她为皇后。宋代诗人刘辰翁《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词有“笑他拜月不曾圆”一句,是写中秋节下雨,雨后天上阴云不散,看不到月亮,儿女要拜月而不能。按以上记载,宋时祭月与后世颇有不同,一是拜月者是少男少女,明清以后男不拜月,而以成年妇女为主;二是这时拜月仪式比较简略,没有准备食物做供品。而且拜月是在赏月活动中发生的事.不是像后世那样专门搞的拜月仪式,也不是各地普遍都搞的仪式。

  宋代拜月没有见到婚后妇女祈子的记载,但是宋时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里有这样的话:“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滨老蚌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比明年采珠捕兔者,此夕为验。”说那些养兔采珠的人,在这晚上占卜,很灵验:兔子在月光下玩耍而受孕,将来·定生很多小兔子;海滨老蚌在月影下张合吐纳,就能产很多明珠。这里也是说月神主生殖的意思,不过没说主管人的生育,而是管兔子和蚌的生育,这可能是因为月中有玉兔的传说和圆月如明珠的缘故。

篇三:中秋拜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传说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仪式

  其实,拜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所以拜月的仪式与祭月相似,流程大体为上香、祭酒、诵读祝文、焚祝文及月光纸、拜月。

篇四:中秋拜月习俗

  拜月的目的,不止于“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

  拜月,古人称之为“拜月祭”。严格地说,“拜月祭”,有两次。

  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古人在这一天晚上举行祭祀活动“拜月祭”。又月亮属阴,代表的是“寒”,所以谓之“迎寒”。唐人陆德明在为《周礼》“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释文中说:“祭日月,谓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

  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节。此风延续至今。

  因时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异。

  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于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在有的地方,还有众人出外游赏的习俗。南宋《新编醉翁谈录》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拜月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这段文字,不仅记述了拜月的盛况,还指出了拜月的目的。其实,拜月的目的,不止于“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如《琐碎录》就记载了民间“占荞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荞麦得月而实。”这虽然没有科学道理,近于无稽之谈,但却也反映出古人对月的崇拜和运用。

  因月属阴性,主生育,所以古代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甚至于“乞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家儿女于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辞,谓之请月姑。”她们希望“月姑”送子。到了清代,“拜月求子”又和“摸秋”联系在了一起。道光安徽《繁昌县志》叙说当地的中秋夜:“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男兆,名曰摸秋。亦有中年乞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爆竹饷之,谓之送子。”这些,都体现着人们拜月求子的美好愿望。

  时至今日,中秋拜月,仍然是人们的清赏佳节,只是其文化内涵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月圆,人亦要圆,只要明月不息,拜月习俗也就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