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再留一下吧,才中午呢。”“妈,赶回去的车程要好几小时,明天还要上班呢!”“是呀……”“妈,我们先走了……”“再见哟!”“开车小心点……”
等孩子的车走远了,她依然呆在路口,立了好一会,随即她又叹了口气,踱着步慢慢地走回了家。
她开始哼着年轻时的歌谣,并收拾着餐桌。在这样的时候她会想起很久以前,想起大女儿腼腆的笑,二女儿的麻花辫,小三儿的背带裤,剩下那两个小毛头更是惹人怜爱——丹凤眼,长睫毛。她觉得这个安静陈旧的屋子里,又充满了阳光、喜悦与青春年少的美好。今天除了她和老伴,儿女们都在,不过,这样……不多见吧。
她有些累了,白色的汗衫上全是一块一块的汗渍,像一个个滑稽的笑脸。有些孙辈看不惯她的衣服,她会像个犯错的小孩,耷拉着头轻声说:没办法,图凉快。
她打开那总是唱着“咯吱咯吱”的摧眠曲的风扇和老伴聊了起来。话题无非是三女婿又瘦了,大外孙在北京的工作,或是那个吃什么也不称心的小外孙女云云。
转眼到了晚上,大女儿像个小孩儿似的和自己生闷气,二女儿又要去公婆家……她心里盘算着大概只有小女儿一家会来。果然不一会就有人来敲门。打开门,探进来的是小外孙女。“哟,人这么少。”“是哟,她们都有事,就你们了。”她笑着说,言语里倒听不出寂寥。
吃完饭,不过几分钟,小女儿一家就推说女儿要上学先走了,她急急忙忙拿上几个梨,“路上吃……”“不用了,妈……不要紧。”她目送小女儿一家离去,她想,她们离得不远,不久还会再来的。
“今年中秋月亮真大!“老伴喃喃自语道,“好像吧。”她心不在焉地说。她盯着时钟发呆,指针滴滴嗒嗒地转,带走她的时间。
中秋,就这样过去了吧,明天小外孙女又能要来吃饭,做什么好呢?她想着,就睡了。
窗外,灯火通明,仿佛未入夜。
自加加林到阿波罗,人类几度登上月球,已经探明月球上既没有雍容华贵的广寒宫,也没有甘醇甜美的桂花酒,甚至于没有引力,连氧气也不足。所谓的月光也只是太阳光的反射而已。月亮被揭去了面纱,当然也随之黯然失色,于是人间灯火也不再被仅仅作用于照明,而是被充当与月光分庭抗礼的英雄斗士;于是夜幕下就多了一个彩色的世界,光华眩目。
又是中秋,天上明月渐圆,家却远,思乡的种子渐渐萌芽,如雨后春苗般生长。小时候,中秋的印迹全在镶满五彩丝的月饼里,无暇顾及天上的月亮。欢娱嬉戏,玩耍双亲膝前。长大了,中秋的滋味被牵挂和思念填满,月色千里,天涯此时。淡淡愁思系两端,因缺思圆。很早,很早就准备着中秋的行程,中秋近了,行程却远了。失望如落英,纷纷洒洒,却又于事无补。
今天,我又来到了中秋的月下,眼前是一个缤纷灿烂的世界。
幽幽的月夜啊!你使我几多遐想。月光沉浸在整个大地,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世界笼罩在圣洁的气氛里。我的感觉模糊了,心灵也在这圣洁中升华。抬起头来,仰望着无尽的苍穹和苍穹中的明月,思绪便如脱缰的野马飞驰在无际的原野。
月色明亮,柔柔的光芒照到大地上,像是妈妈的眼睛,像是路旁的野花。在这样的月夜下,我想起了李白的诗,李白小时候把月亮看成是白玉盘。现在这月亮,不是就像是一个洁白漂亮的白玉盘么?月夜下,鸟也不叫了,白天喧闹的人群也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他们会梦到什么呢?是明天的工作么?是家里可爱的孩子们么?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么?
中秋又要到了,我的脑海中闪现着各种中秋的回忆。每个回忆都那么珍贵,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和小伙伴们一起过节的那年中秋。
那年中秋节的晚上,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全跑出来了,个个带着节日的喜悦,我在“特许”的情况下也出来玩了。我们商量着怎样庆祝中秋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最后我想出了怎样过一个快乐的中秋节,就对大家说:“我们来个‘娃娃中秋大型演出会’吧”,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们商量,拿出我们平时的一点点“私房钱”,到四周的小卖部买了些蜡烛和火柴,我还嘱咐他们买了一个月饼,谁表演得好,谁就可以得到月饼。
我们把蜡烛有规则地放在乒乓球台上,然后把它们点燃,演出就正式开始。我是节目主持人,我站在乒乓球台上给大家主持节目,因为它就是我们的舞台。我对大家说:“中秋节到了,祝大家节日快乐!”台下的小伙伴为我使劲鼓掌,我非常自得。“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演出会,第一个节目是由我给大家表演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大家再次鼓掌,我唱得很动听,“观众”也听到很入迷,当我一声“谢谢”之后,那更是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我主持第二个节目“下面由赵立表演……”,台下的赵立生怕我说错,立刻小声地给我说“舞蹈、舞蹈”,大家听说赵立表演舞蹈,更来劲了,又响起了一片掌声,因为大家知道,别看他是个男生,但他一直坚持在舞蹈团练习,他的舞跳得可好啦。接着是王昭、王雄、卢嘉聪……,最后连我们家的那个不爱说话的表哥看到这里,也耐不住寂寞,坚持为大家表演了一套武术。
回忆起那年的中秋节,我都忍不住想笑出声,真的是很开心的一次中秋节啊!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边吃月饼边赏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来告诉你吧!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