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细细的个子,长长的脖子,纤纤的手脚,乌金子的发或高挽、或瀑披着,面目也清秀可人。她是个缩小版的美人儿,像个尊贵的小公主,任谁见了也不能不放软目光,嘴角露笑。
事实上,她的爸爸、妈妈也是把她当做公主来培训的。不说平时,单说星期日吧。除了完成学校的功课之外,从早上七点起,她就开始了在小城里与时间和技艺的周游——上午是钢琴课、美术课,下午是体操课、珠脑速算课,晚上还有英语课。当她拖着疲惫的小身体回到家时,大多已是月上柳梢儿、形容憔悴。可是,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间,她还要来上一个小时的朗诵,或半个小时的莫扎特、肖邦、贝多芬什么的。
因为她在学校是护旗手、是校合唱团和舞蹈队的骨干、是学生会干部、是班长,所以,她要把自己训练成“复合型”人才;所以,一到休息日,她就不得不比在校时还忙。
并不只是她一个人辛苦,为了照顾好她的饮食起居,她的妈妈——被当地人称为“崔大美人儿”的妈妈,才三十几岁,就早早地内退回家,先是开起了美术社。后来又爿了一间鲜花社。那几年,正是人们渴望美并开始实践美的大好时期,崔大美人儿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有品味的单位领导、法人与两个店之间游走。渐渐地,在那个城区,她家的两间门市已相当知名——就像她的女儿那么知名一样。
当初,为了女儿能够出人头地,她甚至在选择行业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美术与鲜花,想想都让人心中美滋滋的呢,“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重要”。她经常这么说。因为她为女儿设计的目标是美国或澳洲的某某名校。从事的职业是演艺或传媒,最次,也得弄个外企的主管当当。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女儿,星期日,她把生意交给雇来的小店员,一整天全程陪同着女儿。就在女儿“正在进行”的各种课节期间,她也不忘加强自身的修炼。她并不像有的孩子妈妈那样三一堆俩一伙地叽叽喳喳、东家长西家短、孩子丈夫老婆婆地没完没了。而是从自己的小坤包里拿出《读者》、《青年文摘》或《通往哈佛之路》之类的书,背过身去独向一隅,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