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为了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材研读必不可少。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是生动课堂的指南针。
四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因为这篇写景的课文有很强的抒情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看过桂林的山和水,因此要体会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风向标,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波澜壮阔、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与统帅,那么教学重难点则是心脏,处于核心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掌握作者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将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作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展开我的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感悟知识情境的开始。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将采取谈话导入法,我会让学生描述他印象最深刻的景色,进而引到有一位作家用笔记录了他印象最深的美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领略一下。顺势导入新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喜欢阅读的习惯,而整体感知环节可以体现这一要求。本课伊始,将首先给五分钟时间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易错易混生字词,并指名写在黑板展示区。
接下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展示区的生字词从读音、字义、字形三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形式的生字教学锻炼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扫清了障碍。
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从桂林美景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为接下来深入研读文本奠定良好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深入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入。
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文章中山和水有哪些特点呢?你能否找到原文中描写这些特点的词句?作者又是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进行描写的呢?(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的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补充,学生能够得出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巩固提高
巩固是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拓展兴趣的平台。
我将组织一个创编活动,学生自由组合,一位同学朗诵课文,另一位同学创编合适的歌舞,并给予点评和评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堂的巅峰,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化理解和吸收。
(五)小结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小结作业的地位不可低估。首先,我将采用系统归纳与情感升华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梳理,并烘托出情感主旨:大家要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并敢于出现走走,发现新鲜事物,感受祖国的魅力。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一个开放型的`作业,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桂林美景图,并配上相应的小诗歌。通过布置这个小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与生活技能,体现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语文教学由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