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测试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宁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男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淡城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周易》“革卦”曰:“革:巳目乃导,元字,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撩行变革开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象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式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海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事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浯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葬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透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恐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候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夹梟权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廷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達了官修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彩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节选自《光明日报》20xx年12月04日15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其政治体制的核心、经济制度等很多方面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C.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 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 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 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懈、呆板和保守。
D. 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 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 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溶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
D. 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谈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着、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洪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