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历史使命
【内容摘要】从夏商到清末,语文始终肩负着传道责任,教育、熏陶着中华民族,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虽然自开科举后,带上了功利主义色彩,阻碍了道德文明的传播,但中华文化还是传承下来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其实质是文化自虐运动、去中国化运动,开启了文化亡国的过程。肇始于新文化运动的现行语文教育,背弃了“传道”传统,抛弃了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导致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迅速下滑。重振“传道”传统,重树民族精神,重铸民族灵魂,是语文当下的历史使命。
【关 键 词】语文;传道;新文化;使命
本文所论“语文”,主要指语文教育,也包括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诸如文字改革、语音统一、白话运动等等。
语文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愿重提唐代韩愈的经典结论:语文(教育)的责任是“传道”!
从夏商到清代,语文肩负传道使命,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语文的产生,历史悠久。从夏代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开始,作为教育象征的学校“庠”,“序”就已出现,学校借助文字开展教育,诞生了语文教育。当时的学校 ,人伦道德教育是重要内容。《孟子·滕文公》指出:古代学校有共同任务,“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注解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所以明此而已。”商代已有基本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手段。这一时期,因为“孝”是统治阶级最强调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成了教育的中心内容。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一切“教化”都为着要弘扬“孝”道才产生的。西周的学校教育首先强调的也是以“孝”为中心的德行教育。《周礼·地官司徒》:学校以“三德”( 至德、敬德、孝德)“三行”(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教国子。所以,德行教育,其中尤其是孝道教育,在西周之前就奠定了语文教育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不管是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明清,从孔子、孟子到韩愈、朱熹,再到陆九渊、颜元,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秉承这个传统。孝弟忠信,仁义礼智,是语文课的核心内容。所以,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韩愈给教育规定的首要任务: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治、平的基础;这个道,就是北宋大儒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处在天地之间的“人”就是“心”,“立心”就是“树人”,意思还是做人教育。教育学生注重德行,加强道德实践与道德理性,注重气节与操守,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把个人道德与担当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同时还教育学生当仁不让、舍生取义,临危不苟,不计成败利钝、不计安危荣辱。中国古代教育家建构起来的这一套教学内容,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长的历史上教育、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各界精英人物,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不仅如此,如《礼记·学记》所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长期的教育,使孝弟忠信仁义廉正,在民间形成主流的道德风气,中国的教育熔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