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影片中的特殊教育教师形象浅议论文

时间:2021-08-31

  电影作品中的特殊教育教师形象的展示,不仅仅关乎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更可以为观众提供解读残疾人生存状况的一种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残疾人成为人们愈加关注的一个群体。作为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的电影艺术,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反映他们的情感需求也在情理之中。回顾中外百年光影,残疾人形象虽然相对较少,却从未脱离观众视野,其形象塑造也成为管窥世事变迁的一个角度。

  《汪洋中的一条船》中的郑丰喜、《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我的左脚》中的克里斯蒂·布朗、《一公升的眼泪》中的少女木藤亚等等,一系列经典的残疾人形象曾激励了一代代的观众,丰润着人们的心灵。

  可是,令笔者疑惑的是,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已有之,特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对残疾人康复和成长扮演重要角色的老师,在反映残疾人的影片中形象却显单薄,甚至在一些影片是缺席的。特殊教育教师现实形象的重要与电影形象的单薄形成较大反差。“

  教师形象代表了一个社会对教师的理想要求。”[1]电影作品中的特殊教育教师形象的展示,不仅关乎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更可以为观众提供解读残疾人生存状况的一种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儿童电影中的教师形象分析

  所谓特殊教育教师,是指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在中外残疾人影片中,由于电影主题和表现角度的不同,特殊教育教师在其间存在与否、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散落在电影作品中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分析,可以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爱而有教”的特殊教育教师形象。对这类教师,影片往往突出其奉献和爱心,他们体现了园丁最无私的精神风貌,用烛光照亮了处于阴影和黑暗中的的心灵。

  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中的唐老师就属此列。主人公尼可在八岁时因一次意外而失明,被父母送进一所盲人学校。由光明坠入黑暗的灾难,刻板枯燥的学校生活,使他一度失意消沉。所幸他遇到尽责又充满爱心的唐老师,他用“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启发尼可,还从尼可交上的作业中发现了他对声音独特敏锐的天赋。他送给尼可录音机帮助他发展兴趣爱好,他在刻板的盲人校长面前据理力争,帮孩子们实现了心愿。在盲人只能成为纺织工和接线生的现实背景下,唐老师用爱心和责任感为孩子们争取的是实现梦想的机会。

  此外,像《无声的河》中的老师文治、《启明星》中的霍校长、陈老师等形象塑造,不在突出的他们的授业解惑,而重在展示师爱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影片都是着力在突出他们关爱学生的一面。他们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展示了教师崇高的奉献精神。但这类教师体现的是所有教师的共性,与《烛光里的微笑》《凤凰琴》等反映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影片相差无二,特殊教育教师的独特性被消解在师爱的崇高圣洁中。

  第二类是“教而有方”的特殊教育教师形象。特殊儿童不仅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呵护,需要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的教育和指导。特殊教育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爱固然能够唤起他们的生活信念,但仅仅有爱,对他们还远远不够。具备专业知识的“教而有方”的教师,也零星地出现在有关残疾人的影片中。他们独特的专业知识,也成为其区别于普通教师的标志性符号。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男孩伊桑的世界里,充满了神奇的符号,字母和数字在他的眼中,就是游动的小鱼、奔跑的小狗、飞舞的风筝。这是一个不被父亲和老师理解的世界,于是伊桑就成了他们眼中的问题儿童。父亲忍无可忍,将他送进了寄宿学校。美术老师尼库姆巴发现了这个消沉孤僻孩子的症结所在——阅读障碍症。他因材施教,用专业知识辅导伊桑,并发掘出他超常的绘画天赋。尼库姆巴老师和伊桑的关系,固然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最为柔软的一面,但影片以精彩生动的画面展示对伊桑的辅导过程,既让观众触及到阅读障碍症的康复知识,又不感到生硬无趣,实在是难能可贵。

  印度电影《黑色的风采》与美国电影《海伦·凯勒》的情节几乎同出一辙,主人公们都是因病很小就失明失聪的孩子,她们抗拒冷漠,蛮横暴力,生活在黑暗孤独的世界里。而她们命运的改变,都是因为一名具有丰富特教知识的教师的出现。影片用大量的篇幅展示教师在辅导她们时的艰辛和困难。主人公的故事固然励志感人,但老师的特殊教育方法却也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类是隐形的特殊教育教师形象。所谓“隐形的特殊教育教师”,是指这类人的职业并非教师,可他们却在特殊儿童的成长中切切实实扮演了教师的角色,成为这些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指导者。这是影片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群体,因其被贴上了亲情或母爱的标签,使观众忽视了他们对特殊儿童的专业辅导。

  如《漂亮妈妈》中的女主人公孙丽英是个单身母亲,儿子郑大虽然先天失聪,却在妈妈的辅导下可以用不太清晰的语言说话。影片围绕郑大的入学问题展现了母子生活的困境。直到电影结束,郑大的入学问题还是悬而未决。影片中的郑大,生活中没有所谓的“老师”,只有一位切实扮演着教师角色的妈妈。韩国电影《马拉松》中的母亲,为了让自闭症的儿子融入社会,一字一句地教他说话,让他感受风的吹拂、感受雨的清凉,教他买东西,甚至指导他的长跑训练。

中外影片中的特殊教育教师形象浅议论文

  她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她对初原的指导,就是一位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所做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初原也在特殊学校学习,影片中有位一闪而过的特殊教育教师,却只是充当了向教练解释初原情况的角色。母亲形象的丰满和教师形象的单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些影片中,特殊儿童的母亲身兼两职,她们既是亲属,又是老师。母亲对特殊儿童的付出,固然是因为舔犊情深,但专业教师在这些影片中的缺席,却切切实实地反映出公众对特殊教育状况的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