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记叙文抒情开头的方式

时间:2021-08-31

  记叙文抒情开头篇一:中考记叙文精彩开头

整理记叙文抒情开头的方式

  作文之难,首先难在开头。许多时候,面对一则材料,或者一个命题,最大的写作难点,就是不知道如何确立一个立足点,并以此为切入口,带动起整篇文章的写作。

  形成这种写作困难的原因很复杂,除材料或命题本身意义的难以捕捉难以取舍外,写作者自身写作技能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写作,尤其是考场作文的写作,总是存在着一些固定的章法。如果能在写作之前,就熟练掌握一些相关技法,那么,具体写作时,就不会将自己放置到无从下手的尴尬位置上。下面,仅以命题作文“争”为例,谈一谈考场作文的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式。

  案例:其实,我们一生都在争。

  许多经典性的议论文,都是采用这样的开头方法。比如吴晗的《谈骨气》,开门见山就是一个独语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充当起全文的总论点。言简意赅,主题鲜明。

  这种开头,优点有三:

  其一,用最经济的文字明确全文写作的重点,使主题凸显出来。其二,有利于作者在此后的行文中始终紧扣这一重点构思立意,使文章主题不至于出现游离。

  其三,有利于阅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话题,并根据这一核心审视全文。

  此种开头方式,比较适宜于文风朴实、语言不事雕琢类的同学,也适

  宜于写作简单议论文。对于具有较强文字表现力的考生,或对于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特定写作情境的作文而言,这种开头因为文字过于简约,考生的语言才华往往无法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施展。因此,通常情况下不提倡采用这种方法。

二、场景描述式

  案例:“现在是人流高峰,请乘客注意安全,不要拥挤……”公交车刚经过一站台,上了许多乘客。乘客们涌向座位。一位老奶奶刚慢腾腾地移到靠窗户的一个空位旁,一位染着黄发、嘴里叼着香烟的男子,“腾”的一声抢先坐了下来,翘起了二郎腿,得意地向老奶奶瞧了一眼。老奶奶无奈地站在他旁边,抓着扶手,瘦瘦的身子在车内摇晃不停。场景描述的价值,在于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为读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这样的现实感,有利于唤起读者自身的真实情感体验,有利于借助这样的“唤起”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场景描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描述情境时,尽可能体现出客观公允的态势,不要在描述性文字中穿插评论性的文字。

  第二,描述情境时,用语要书面化、理性化,避免过分口语化、感性化。

  第三,情境可以虚构,但必须符合生活本真规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此种开头法,很容易使文章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简单评价简单批判层面。这是写作时必须时刻警惕的。

三、概念描述式

  案例:争,是小草破岩而出的那一搏;争,是雏莺离巢学飞的那一瞬;争,是狂风暴雨下航船的激流勇进;争,是莘莘学子在狭窄独木桥上的争先恐后;……我们需要争。

  概念描述,特点是针对作文命题中的关键词,采用类似博喻的手法,从几个不同角度落笔,通过形象化的文字,实现由抽象概念到形象画面的转换。这种转换的目的,一是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体景象。二是将原本笼统的概念,通过多角度的描述而生成出多元解读视角,为后面文字的多视角展开服务。

  概念描述式的开头,在结构上总是体现为先分后总式。一般情况下,总是如案例呈现的这样,先用三或四个句子,从不同方面形象化描述概念。最后,再用一个总结性短句,对前面的描述进行总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前面的描述固然很生动很形象,但它们的价值,其实仅仅是为了引出这最后的总结性短句。这总结性短句,才是真正想要突出的写作重点。这个句子,通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概念解说式

  案例一:争,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坦然;争,是陆游“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无奈;争,更是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争,也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情……

  案例二:有人说,争是一种姿态,它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有人说,争是一种性格,它代表了一种永不服输的斗志;有人说,争是

  一种思想,它代表一种居安思危的智慧。然而,我却不想为“争”唱赞歌,因为,“争”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表面看来,概念解说式开头法和概念描述式开头法大同小异,其实,二者间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为:

  概念描述式开头,在摆出概念后,是用具体画面来体现概念内容,其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写作重点在于营造画面。例如,读“争,是小草破岩而出的那一搏”这一句,身为读者的我们,大脑中便会出现一幅动态的小草破岩而出的图画。

  而概念解说式开头,在摆出概念后,则是通过引用名家名言阐释概念内容,其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写作重点在于举例解释。例如,读“争,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坦然”这一句,身为读者的我们,大脑中想到的不是陶渊明如何采菊如何见南山,而是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态度也可以看成一种“争”。也就是说,引用陶渊明及其诗句,只是为了举例解释“争”这个概念。

  当然,这里的解说,并非科学说明,所以没必要给核心概念一个精确的定义。解说的目的,只在于引出核心观点。从这点看,又和概念描述式相同了,概念解说后,通常也需要用一个总结性句子来引出全文主要观点。

五、语句排比式

  案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享受“无争”的恬淡;“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享受“争”的激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早散发弄扁舟”。李白追求“无争”的自由;“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身前身后名”,辛弃疾追求“争”的成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胸怀“无争”的孤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怀揣“争”的尊严。

  到底要“争”,还是要“无争”?古往今来,这个问题都缠绕在每个中国文人的心中……

  排比的优势,在于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丰富的意义。比如这个案例,虽只列举了六个古人,却可以代表古今中外的所有人。读这样的开头,身为读者的我们想到的,绝不仅仅是这六个人如何“争”或“不争”,而是想到整个人类从古到今面对生活这本大书时或争或不争的艰难选择。透过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读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不同个性的人们共性化的生活态势。

  语句排比式的开头,首先要注意气势的营造,其次要注意语言风格的和谐一致,第三要注意语言的典雅,第四要注意内容的代表性与概括性。这种开头法,比较适宜于阅读面宽泛、思想深刻的同学。可以在排比句中体现阅读面的广阔和思想的深度。

  与概念描述式相同,语句排比式的开头,在一组排比句之后,同样需要有一个总结性短句。这个短句,同样起到揭示全文写作重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