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选择作文7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选择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暂的人生,就像做选择题,恶或善?怒或乐?爱或恨?……让人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各种选择,看了《木屋下的守护者》后,我才明白,其实爱与恨之间,选择爱才是最佳的出路。
一千年前,蛇妖莫卡辛祖奶奶为了夺回自己的女儿,不惜毁掉女儿的家庭,并害得女儿失去了生命。她因此受到了惩罚,被关进坛子,深埋地底一千年。
一千年后,小猫帕克和妈妈一起被猎人针鱼脸丢进了河里,妈妈溺水而死,生还的帕克独自踏上了营救姐姐和猎犬爸爸的漫漫长路。在帕克救出姐姐和猎犬爸爸时,莫卡辛祖奶奶也终于破坛而出,他们在老松树下相遇了。恶毒的针鱼脸也在岸边被鳄鱼王咬杀了。莫卡辛祖奶奶临死前在两只小灰猫和一只老狗的脆弱生命中看到了真爱。并尽其所能,来帮助爱。已化为蜂鸟的孙女终于找到了她,来陪伴她的灵魂到达彼岸。
这是一本涉及真爱的阴暗之书,一本充满诗意的悬疑之书,也是一本艺术之作,具备了创意杰作该有的复杂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针鱼脸和莫卡辛祖奶奶这样的人,他们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成为了一个罪恶的人,使自己的心灵遭到仇恨的腐蚀,直到真正犯下了错误,才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放弃仇恨,选择爱……
在文章的最后,莫卡辛祖奶奶的选择的确让人感到意外,在坛子里关了一千年后,她终于选择了爱,如此简单而纯粹的爱。在两只小灰猫和一只老狗的脆弱生命中,她看到了:爱,就像是一个绝美的光环,环绕着他们。莫卡辛祖奶奶曾经阻挠过爱,但换来的却是悲伤,她知道,那是她要付出的代价。所以,这一次,她要尽其所能,来帮助爱,也正因为这个选择和行动,让她得到应有的报答,让她在临终前见到了自己的孙女。
看了这本书,我从中看到了家人之间无私的爱,也看到了自私的恨;看到了爱为大家带来的快乐,也看到了仇恨所带来的痛苦。我想,在爱与恨之间,我们应该果断地放弃恨,选择爱,这样,才能让自己过得更洒脱,更快乐!
有容乃大!海阔天空!选择爱,拥有爱!
有人认为,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那么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对此不以为然的人应该有两种:一种认为后者更重要;一种则认为,“一定要做出选择”就有些问题。
前一种,是普通人。在经过深刻的思考,做出精确分析前,做“对的”事情与把事情“做对”之选择,基本取决于个性,顶多加一些个人经历的反思。选了也就选了,生活世界的多元足以包容大多数非理性或者“半”理性的选择。
后一种,则是冷静的思想者。他们认为,“一定要做出选择”这个假设,不会成真。就跟说“如果太阳系有两个太阳”一样。理由如下。
“对的”首先是对命题之真否的判断。但这时的“对”指向的是“观点”而非“事情”,本文不论。
说事情是“对的”,则是一种正面的评价。
关键在于,这种评价是在理性范畴内做出的:我们对于拿个杯子喝水这种凭经验或直觉的日常事件,很少用“对”来评价。只有当我们认为,拿杯子喝水,比凑着水龙头或者拿大水壶直接喝显得文明一点,道德一点,我们才会说这是“对的”事情。
要实现完美的“对”是不可能的。然而,由于已经排除了为生存生活而做的事情,“做对”就不可能独立存在了。因为一旦“对”被限定在理性范畴内,则每一个“做‘对’”的动作,就都是在实施一个经由理智判断之后的抉择。所谓“做对”,无非是指,判断第一步这样为“对”,实施;判断第二步那样为“对”,实施……。
于是,“对”的判断优于“做对”,也就是自然的结论。不存在以“做对”为重的选择。
这有其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种疯狂的以“做对”为优先的境况。列车相撞,铁道部不考虑“对的”事情是什么,而是先把通车“做”起来。价格该不该涨,大坝该不该建,汽车工业该不该发展,……,这些涉及事情“对”否的问题,全没有理性的论证,都是先“做对”起来再说。出了问题,那也是“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仿佛一“做”,就能化“错”为“对”一样。这种“对”已经完全退化为纯粹利益上的判断了。
民众可以忍受偶尔的“对”否的判断失误,但我们不接受靠“做对”来弥补数不清的“不对”的事情,更痛恨靠“做对”来给自己擦屁股的政客作风。
风采大赛上,三个优秀的人面临最后的PK,一个在科研领域取得领先国际成就的科学家、一个焊接工艺堪称艺术杰作的技术工人、一个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写实派摄影师。我要投出自己的一票。
面对这种选择,我首先想到的是电视选秀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那个有拍椅子转身权力的导师,可以对他们仨都评点一番,然后投出决定胜负的一票。
但问题是,电视节目虽然过于娱乐,不像这场风采大赛这般严肃,却是有具体过程的。比如《好声音》,一次能播一个季度,闯到决赛圈的选手,至少亮相过三四次了,加上一些展现他们生活经历的片花,我对他们的风度、神采、成长环境、学艺过程都已经有了个立体的了解,喜欢谁不喜欢谁早已了然于胸。而这场风采大赛最后入围的三个人,我了解到的信息是平面的。他们三个长什么样,个人经历如何,性情如何,价值观如何,甚至对他妈妈孝不孝顺,我统统不知道。于是这个选择在我就仅仅变成了一个职业的选择。科学家、技术工人、摄影师,三选一。
如果按照个人喜好,我肯定选摄影师,因为我曾经做过记者,喜欢四处采访,又因为我现在是作家,而摄影和写作一样,属于艺术创作。倒退30年的话,我也可能选那个科学家,因为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学得特别好,曾经梦想成为数学家。但此时此刻,作为这场风采大赛的评委之一,我知道,必须把这一票投给那个技术工人。因为假如最后他成了大赛冠军,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明星效应,他有可能成为万众追随的偶像,这是极有意义的。
首先,和科学家和摄影家相比,他更平凡,因而更接近大众,也就更能鼓舞大众。科学家和摄影家成了冠军,大多数人会说,跟我没什么关系呀,科学家、摄影家,那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吗?而技术工人就不一样了,人们会说,他干的那活,我也会呀,我要是好好干,没准也能当冠军啊。榜样的带动效果因而最明显。
其次,技术工人的起点低,职高毕业,最后成为世界级技术巨匠,这中间的努力就是一段传奇,充满了草根逆袭的励志精神,满满的正能量。在精神上鼓舞人的效果因而最佳。
第三,从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来看,也需要这样一位代言人。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现在正面临着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的关键时期,而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正是高端制造的实现者。选这样一个人当冠军,最符合时代的需要。综上,冠军非技术工人莫属。
由此看来,选谁成为风采大赛的冠军,绝对不是个人意愿的事情,你得猜,那个标准答案是什么。我们最终选了一个时代和大众最需要的那个,而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我们最终选的可能是个充满各种“意义”的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触可感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我们最终选择的是理智,而不是情感。
于是,我其实有两个答案,面对自己的和面对公众的。一个是里子,一个是面子。在人的一生中,这两个选择,常常是不能统一的。人生的喜怒哀乐便由此而来。有点遗憾是吗?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充满了苦辣酸甜的诸多滋味,有了摇曳多姿的繁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