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选择的作文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择的作文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总是会不经意地想起那些选择。
不可否认,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境遇,真的都是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往哪一个方向,路程都会有点儿不同。
看起来,当时你是选择了那一条很轻便的路。你的意识里的轻便,是因为你只是在随波逐流,根本就是凭着一腔任性在行事,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然后,你选择了那条在过来人看起来是布满荆棘且很坎坷的路,只是当初的你沉浸在自我的感动中,并不觉得那有什么苦,反而觉得那是一种勇敢,一种历练,一种过后可以拿来标榜的经历。
本来它的确可以的,只是你还太年轻,太过于任性,只是看到了表面,只是简单粗糙的经历,却忘了,一段经历于一个人是否有意义,是要看他对于那段经历的见解,思考,以及分析。
就像你去一个地方旅游,你没有认真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没有好好地享受当时当下的心情,风景,那么那段旅游于你只不过是多去了一个地名,换了一个地方玩手机,拍拍照而已。
也许,当初你如果选择了另一个路口,会见到不一样的风景,但那也只是如果。最本质的还是自己是否学会去真正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要是还一直留在表层上,不懂得分析思考为下一次的选择做出方向感的话,那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选择很重要,但是学会在选择之前思考,选择之后分析,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我看了一幅有趣的漫画:有一只和尚猫正在打坐,它的身边有一座房子和许多钱,无论旁边的美女猫怎样对它飞吻,它都毫不理睬……有时候,选择放弃是对的。图上还有一盏神灯,里面的灯神可以满足人们三个愿望,有一只猫却举着“一个不要”的牌子。这时候,放弃选择一定是错误的。
这幅漫画使我陷入了沉思:“选择放弃”和“放弃选择”有很大的区别。有时候选择放弃是对的。比如:放弃一些不道德的个人利益。但是,放弃选择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作出选择后不管成功还是不成功,你都比选择放弃的人多了一次实践的机会。如果放弃了选择,你不仅失去了实践的机会,还失去了取得成功的机会。
在生活中也有例子证明放弃选择是错误的。上一届大队委竞选,有一位同学非常羡慕那些能当上大队委的同学,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当上大队委。但是,她认为自己肯定不会被选上,所以她放弃了这个竞选大队委的机会。结果,班上去竞选大队委的同学一个被选上了,另一个同学虽然没被选上,但收获了许多经验。我认为那位同学是错误的。就是因为她放弃了选择,所以什么也没得到,和去参加竞选的两位同学相比,她还少了许多收获和经验。
希望大家不要放弃任何一个选择,放弃选择就等于失败。
在书上看到一句话——牙签喜欢“吃”方糖,不喜欢“用”肥皂。我很纳闷,没有生命的牙签怎么可能自己做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选择呢?纸上得来终觉浅,我决定“亲身下河”,一探究竟。
方案一:肥皂
预设:牙签没有嘴,没有眼睛,怎么也能碰上吧。
过程:我把肥皂先放进水中,再把牙签依次放入水中,心想:牙签呀牙签,你就是瞎猫碰死耗子,也能碰一下肥皂吧!可是,离肥皂远的牙签都“停车坐爱风景好”,停下不动了;而离肥皂近的牙签呢,都“马作的卢飞快”,马不停蹄地逃跑了。我急得用手一拨,把肥皂一把推向牙签,可牙签还是像看见猫的老鼠一样,仓皇逃窜。
结论:牙签讨厌肥皂。
方案二:方糖
预设:大家都喜欢吃糖,牙签应该也会喜欢方糖吧。
过程:我三下五除二就准备好了道具——一块方糖。然后把牙签精心分布在“五大洲”。这些牙签就像一艘艘行驶中的游轮,向中心——方糖所在的位置游去。我慢慢地移动着方糖,牙签们也跟随方糖的行迹缓缓地游动着。方糖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它们。
结论:牙签果然是偏爱方糖的。
可牙签为什么爱吃糖呢?查了资料,我才了解到:方糖放入水中,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体重很轻的牙签就会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把肥皂放入水盆里时,水的表面张力会比较强,将牙签往外推,看起来就像牙签在逃跑一样。
没想到吧,牙签既是个爱吃糖的小馋猫,还是个不爱洗澡的邋遢鬼呢!
如果我们把那天在山上发生的事做一次回放,结论似乎蕴涵了选择的合理性。这里有一个合情合理的逻辑:因为你救了那个人,所以自己得到了拯救。和所有的商业理论一样,它的意思是谁投资,谁受益。于是,这就引出了一个令人并不愉快的推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受到了结果的利益驱动。
和所有的童话和寓言一样,好人受到了好报。这作为一个故事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我们知道这世界的真相并非如此。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理解一次心灵的选择,这和在佛前烧一注香,借以换取升官发财,生双胞胎一样,并非是选择,而是投机。当好人的“好报”成为行善的动机时,那就连一点善的影子都不复存在了。
记得在《圣经》中上帝为了考验一个虔敬的老信徒,夺走了他的羊群,杀死了他的独子,让他身受恶疾。最后,上帝问他的信徒,你现在怎么想?信徒回答:“既然因我的信仰而受到了那么多恩惠,当这信仰带给我苦难时,我为什么不能一样接受呢?”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发远远大过登山的故事,在已知“好人好报”的结果后去讨论选择的正确与否,其实是一种误导。圆满的结局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很大可能是两个人都死在了山上。知道自己有很大可能丧失生命,依然坚持内心的信念,慷慨赴死,把所有的结果都一样地承担下来,这才是一种心灵选择。
回到我们的山上,有个人身陷困境,却突然见到一个更需要帮助的人,他应该怎么做?是独自逃生还是留下来救人?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对的。当一个人自顾不暇的时候,他所做的任何拯救自己生命的选择都无可指责。二战结束后,在集中营里协助纳粹的犹太人并没有在犹太法庭上被指控为“犹奸”。法官的解释是:一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所做的一切都不应受到谴责。
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做为自己的道德观,自然难以理解独自逃生的行为。只是这样的道德要求,对于要求别人是合适的,用到自己身上却未必合适。所以,我们在二战时出现了那么惊人数量的伪军,解放战争时“太原五百完人团”逃得一干二净,这足以证明这种虚伪的道德观念只适合存在在书本中,并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的价值。
一个人忍受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舍己为人;或者别过头去,独自偷生,忍受一生良心的折磨。这是两种选择是等同的,因为好人好报而选择,那是可耻的。这种等同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如果没有放在一个平面上加以权衡的可能,也就根本不存在任何所谓的“心灵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