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选择的作文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择的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姚明曾经说过:“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选择了放弃某件事,那么他就是懦夫。因为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人生的路本来就是坎坷的,就向这个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同样也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回顾古今有那位伟人不经努力就成为跺一脚地颤三颤的权威级人物,就连方仲勇这神通都不能作到何况我门这些凡人呢?伟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所以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努力也必不可少。我相信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那在事情不顺利时一定要记住: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
所以人生中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永不言弃,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的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进步!
记住人生中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今天上午,我在读《感悟生活》时,看到了一篇让我回味无穷的文章,它的名字叫做《人生地选择》。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苏格拉底在当老师时,曾有几个学生来向他请教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树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子,让他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但是不许走回头路。
结果,几个学生穿过树林之后,都没有摘到令他们满意的果子。他们一致请求苏格拉底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苏格拉底坚定地说:“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发,就像苏格拉底认为的那样,我们的人生时刻都在经历着选择,我们应该珍惜这每一次选择的机会。
人生之路就像穿越果林的路,每经过一颗果实,都是一次选择的机会,如果不去把握,这选择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就会一无所有。时光不会倒流,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多次选择的机会,我们应该努力把握每一次选择的机会。
我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但也同样存在人生的选择,是努力学习,还是整日玩耍游戏,虚度光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有现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的对待人生的每一次选择,才会在穿越生命的树林后,收获一枚最大最好的“果子”。
每到考试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小学时期,我差点犯下的“错事”。
那一天,是英语期末考试,我接受了雯的拜托。雯是我最好的朋友,她的英语成绩比较差,只有七八十分的样子,她拜托我,英语考试时,我“帮助”她。到了考试的时候,雯向我投来求助的眼神,她将答案写在修正贴的背面,方便我帮助她修改答案。一会儿,答案修改好了,监考老师却走了过来,我只好装作在修改答案的样子,老师走了过来,看了看我的答案,便朝我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老师和蔼可亲的微笑让我的心颤抖了,我该怎么办?一边是自己的好友,一边是无比信任自己的老师,我的心开始了犹豫。帮雯吗?我不知道。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的额头上汗珠密布,雯很着急,时不时的看向我,如果眼神能杀人,那我估计现在身上已经千疮百孔了,最后,我决定,不将答案给雯。
雯看我迟迟不将答案给她,她只好自己写,最后还不忘多看我几眼。收卷了,我去找雯,她没有理我,她对我丢下一句话:“晗,我认识你这么久,没想到你会是这样不守信用的人!”她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我垂头丧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我并没有做错什么,考试作弊本就有错,遵守考场上的规矩,难道有错吗?我捡起脚边的石子儿,将它踢向一边的墙上,它竟然弹了回来,还砸到了我的脚,连石子儿都与我作对吗?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回家以后,我放下书包,带帅帅出去散步,走着走着,竟然又遇到了雯,帅帅像往常一样欢快地跑到了雯的身旁,我又气又无奈,只好用力地拉了拉牵引绳,将帅帅从雯的身旁强行拽走,直接就回了家。
我认为我并没有做错什么,雯向我道了歉,我原谅了雯。那次考试,令我记忆深刻,我早已没有了当年差点犯错的“勇气”,只不过,我更庆幸,我当年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没有人知道,如果当年我选择帮助雯,结果会怎样,许是被发现,许是……
是人就会犯错。这句话,来自我七年级的英语老师彭sir。
如果我们把那天在山上发生的事做一次回放,结论似乎蕴涵了选择的合理性。这里有一个合情合理的逻辑:因为你救了那个人,所以自己得到了拯救。和所有的商业理论一样,它的意思是谁投资,谁受益。于是,这就引出了一个令人并不愉快的推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受到了结果的利益驱动。
和所有的童话和寓言一样,好人受到了好报。这作为一个故事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我们知道这世界的真相并非如此。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理解一次心灵的选择,这和在佛前烧一注香,借以换取升官发财,生双胞胎一样,并非是选择,而是投机。当好人的“好报”成为行善的动机时,那就连一点善的影子都不复存在了。
记得在《圣经》中上帝为了考验一个虔敬的老信徒,夺走了他的羊群,杀死了他的独子,让他身受恶疾。最后,上帝问他的信徒,你现在怎么想?信徒回答:“既然因我的信仰而受到了那么多恩惠,当这信仰带给我苦难时,我为什么不能一样接受呢?”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发远远大过登山的故事,在已知“好人好报”的结果后去讨论选择的正确与否,其实是一种误导。圆满的结局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很大可能是两个人都死在了山上。知道自己有很大可能丧失生命,依然坚持内心的信念,慷慨赴死,把所有的结果都一样地承担下来,这才是一种心灵选择。
回到我们的山上,有个人身陷困境,却突然见到一个更需要帮助的人,他应该怎么做?是独自逃生还是留下来救人?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对的。当一个人自顾不暇的时候,他所做的任何拯救自己生命的选择都无可指责。二战结束后,在集中营里协助纳粹的犹太人并没有在犹太法庭上被指控为“犹奸”。法官的解释是:一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所做的一切都不应受到谴责。
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做为自己的道德观,自然难以理解独自逃生的行为。只是这样的道德要求,对于要求别人是合适的,用到自己身上却未必合适。所以,我们在二战时出现了那么惊人数量的伪军,解放战争时“太原五百完人团”逃得一干二净,这足以证明这种虚伪的'道德观念只适合存在在书本中,并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的价值。
一个人忍受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舍己为人;或者别过头去,独自偷生,忍受一生良心的折磨。这是两种选择是等同的,因为好人好报而选择,那是可耻的。这种等同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如果没有放在一个平面上加以权衡的可能,也就根本不存在任何所谓的“心灵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