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这天有吃西瓜的习俗,叫做“咬秋”,是中国民俗之一,我们看看下面的关于习俗咬秋的作文吧!
在中国节俗中,关于“吃”的习俗繁多,而用一个“咬”字领名的节俗,在众多节气中,数来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则为尝新了。进入秋季,田园瓜果陆续成熟,处处硕果飘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
各地习俗不同,比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枣。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见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北方则吃枣,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立秋后,暑气迟迟难去,民间有“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等谚语,所以“咬秋”习俗,就是来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愿的。立秋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有减少,便要吃肉“贴秋膘”,鸡鸭鱼肉等,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补贴暑气带来的损失。当然咬秋补养,富含营养的枣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尤其是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
在我的认知里,立秋的“咬”倒像是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种身体记忆。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气转凉,西瓜少了,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了,这个风俗大概是为了让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们,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咬”的行为,对烈日下的瓜农和即将离去的西瓜,表示一种留恋和敬畏。常言“叶落而知秋”,这里可谓“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枣”,似乎又是强化一种向往和等待。俗话说:“七月十五捡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立秋吃枣,正是枣子初红时,也就是青红相间,人们吃着青一半红一半的枣子,慢慢品味着枣的初甜,期待着枣老熟后的甘甜。而耐不住的是童年的顽皮,正像杜甫诗说的那样:“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