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的作文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的作文5篇,欢迎大家分享。
甲:炼铁需要矿石,酿酒需要粮食,一切物质生产都离不开原料。精神生产虽然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但同样需要一个以“原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儿童作文,首先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材料。没有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一切都无从谈起。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心理问题吧。
乙:好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本事再大,没有米也是无法做饭的。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儿童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他们害怕写作文,原因是什么?不少人说:“没什么可写的。”到了作文课上,这些孩子就两眼盯住天花板,皱着眉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来。没有作文材料,这个作文的确是没法写的。
研究作文材料的来源,探索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心理,提高他们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很有现实意义。我想,老师们对这一问题一定都很关心,很感兴趣。
(一)儿童作文反映的是儿童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甲:作文的材料从哪儿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早已做了明确的回答:人的意识,从本质上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作文是其主体——儿童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的记实叙事,还是主观的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客观现实。
乙:记得南宋朱熹有这样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池塘明净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同源泉,文章是溪水。如果把作文比作蓄水的池塘、溪流,那么在作文这个池塘、溪流里要想贮满清清的活水,则需要生活的源泉不停地涌来。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在儿童生活的海洋里可供他们作文的材料真是太多了!
甲:不错。但是,问题在于,客观现实为儿童作文提供原料,而原料不会自动地变为文章。客观现实反映到文章中必须以人的心理为中介。一切生活现象都必须转化为人的心理现象,才能体现到文章中来。
乙:这就是说,生活为儿童提供了写作的原料,但要使原料变为作文,还必须经过主体的汲取和加工。
甲:是的,从实质上说,儿童作文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儿童在作文中反映的已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他们各自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心理学研究指出,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儿童作文是由搜集材料,了解事实开始的,也就是从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知觉开始的。我们经常讲的“观察”则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乙:由此看来,我们要想努力提高儿童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就必须注意研究儿童的知觉和观察,认真探讨一下,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
(二)获取作文材料的知觉过程
甲: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人大脑的门户,而成为儿童作文材料的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节口头作文课,然后再以这节课为例作一些分析吧。
学习课文《八只小猫》以后,老师让学生带来各种小动物玩具和布娃娃,在校园的草坪上进行了一次观察、想象、作文训练——
课堂实况 片断一
甲:在这次训练中,陈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带来的布娃娃和小动物玩具,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童话故事。
形态各异的玩具小动物、布娃娃,这些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入大脑的门户,成为儿童作文材料,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的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说来,这一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
第一步:“摄取”。
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人们通过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摄取。众多的信息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转化为生物电脉冲,通过神经传导输人中枢,最后投射在大脑皮层上。
乙:这第一步,从几位学生的发言中是可以揣摩到的。譬如,那位观察玩具小熊的男同学,他首先获得的正是“浑身棕色的毛、胖墩墩。大脑袋、招风耳、滴溜溜直转的眼睛,粗壮的四肢”等等小熊的外部特征。那位编童话故事的女同学,首先注意的也正是玩具小熊圆圆的神情,小狗黄黄的动态,卷毛狗漂亮的外貌。
甲:您说得对!
获取作文材料心理过程的第二步是“叠印”。
客观事物的种种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进人大脑后,必然激起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大脑对感官提供的种种信息整理、结合而产生的直接映象与以往经验中的表象叠印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表象。
譬如,您刚才提到的玩具小熊,浑身棕毛、大脑袋、招风耳、粗壮的四肢,正面的、背面的、侧面的等种种信息,通过视觉感官进人那位男同学的大脑后,就被大脑整理。结合、叠印成一个玩具小动物的完整映象。
这是一个什么小动物呢?它有什么样的个性和本领?于是,大脑就把这一知觉映象同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相对照,从而识别出来了:这是一只小熊。紧接着,以往曾经在不同地方看到的各类小熊——动物园中的小熊,图画上的小熊,童话故事里的小熊等等在大脑里留下的种种表象,则同这只玩具小熊的映象叠印在一起了。
乙:难怪那位男同学说这只小熊是森林中有名的“大力士”,经常帮助小动物们拔树、搬东西……显然,这时,他头脑中的这只玩具小熊的表象,已不完全如同客观事物那样,只是以一个永不变
化的姿势、神态坐在那儿,而是变化不定的,是时而正面、时而背面,时而拔树、时而推车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生动活泼的想象中的形象了。
甲:您分析得不错。叠印,主要就是指某一具体事物(或某一类事物)多侧面多角度地多次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而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印记,是具体对象多种形象信息的概括。
乙:从陈老师课上几位学生的发言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筛选”。
譬如,那位编童话故事的女同学,面对色彩纷呈的玩具,众多的信息通过知觉涌人大脑。让哪些信息成为作文材料呢?她是有思考、有比较、有选择的。环绕着“为圆圆过生日”的中心,她着重抓住了小熊圆圆欢乐的表情,小狗黄黄演奏的动态,小狗菲菲、卷毛狗金金、小黑熊贝贝恬静、喜悦的神情,编了一个有趣的童话。她没有像画工笔人物肖像画那样,细致得五官俱全,发须齐备。
甲:您分析得好。
作文的确不同于工笔画,它无需面面俱到、处处交待清楚。这就需要作者善于筛选。您刚才讲的是筛选中的一种情况,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作者主动筛选。
作为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筛选,还有自然存在的另一种情况。
心理研究告诉我们,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映象,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官的时候,并不随之消失,而是立即以
形象记忆的方式贮进人的大脑。心理实验证明,就在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这一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淡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淘汰和筛选,但同时又受到新的映象的辉映和烘染,从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冲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凸出了,长期贮存在记忆系统之中,成为库存的作文材料。
乙:在同学们讲的童话故事中,提到了许多细节:小狗黄黄的精彩演奏,小黑熊贝贝的甜蜜回忆,小鹦鹉焦急的呼唤,熊大夫为“闹闹”打针治病……等等。看来,实际上都是他们以往知觉后留下的种种表象,经过时间的筛选后,贮存在记忆中的库存作文材料。作文时,又根据各自作文的需要被重新组合,编进了童话。
袁老师,从您对“摄取——叠印——筛选”这一心理过程的分析中,我想,老师们一定都会深深感到:知觉、观察不仅是获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真是太重要了。
(三)影响儿童知觉的心理要素
甲:前面说过,知觉、观察对获取、积累作文材料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知觉的材料越具体、越直接,知觉映象越鲜明、强烈,记忆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就越有助于获得与作文有关的材料。
正因为这样,为了提高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除了要探讨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心理过程,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考察在这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知觉定势。
所谓知觉定势,简单地说,就是在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基本包括这几种因素:l.主体先前的经验;2.主体的需要、动机、情感等。
儿童感知觉的经验性较强,且兼受成人教育的较大影响。同一儿童在感知不同事物的时候,其知觉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原有的经验,经验中有的,感知水平就高,反之则低。
乙:从这一点来看陈小平老师的教例,她选择动物玩具让学生编童话故事,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玩具、小动物和童话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他们的记忆中贮有许多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在这次作文训练中,观察、想象、描述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甲:儿童初入学时,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教育的影响,儿童逐步学会从需要出发,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觉。需要产生动机、激起兴趣,动机和兴趣调动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某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事物,事物的那一部位就会被显著地凸出来,被优先地、充分地知觉。
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他所知觉的许多事物是无所谓的。只有那些与儿童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能使儿童产生情感。只有那些被情感体验过的事物才能拿来作文。相反,没有经过他们的情感体验则不能作文,即使写了,也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动人。
乙:陈老师这次作文训练饶有特色,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感到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正是,她注意调动了需要、动机、情感这些心理因素对知觉的积极的影响。
陈老师选择了学生喜爱的、饶有趣味的玩具动物,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里观察、描述的方法,鼓励学生变一种摆法,编一个童话。这对满足儿童选择性模仿的需要,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都起了很好的效果,有助于儿童获取作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