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的作文汇总七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散文的作文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月在凉意幽幽中,一场雨水敲开了八月的窗户。
夏天在渐渐隐去,还剩下少许的时日。雨,连贯成诗句,从天上飘下。伸出手接了一些雨水,潮湿的心情,住着多种情绪。慢慢沉重起来的东西,在日月熏陶里,连记忆都会散发出一股特别的味道。呼吸之间,已经少了早年的轻浮。能听见命运交响曲,时而悲怆,时而欢欣。在尘世的人间烟火里,多想舒展成一尾游动的鱼,只有七秒的记忆,记忆里全是欢喜。
岁月偶尔也会亏欠于你,就像种下的种子,到了季节没有发芽,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说沉默是成熟中必须拥有的,我倒是更希望你能拥有想去言语的能力。对错都不在意的年纪里,昭然写意。而真正到了懂得回避的时候,心已经老去。
许多藤蔓爬满心间,枝叶交织,就会忽略很多的瑕疵。那些不完整的片段,拼接出一出又一出剧本。我多想居住在这文字的天地,一笔写下的都是尽了自己的心意。却不然,生活的轨迹依然在移动,我也只能是爱着文字里的抒意。
八月,在雨中,偷得一丝清凉。
日子仍然按着原来的轨迹在滑行,不变的是恒星,变了的是心境。我们都在生活里,编织着自己的网。那里面,装满了衣食住行。我在网的外面,种植上了绿色的风景,只是想,每一天归来时,能看见自己的身影,能听见绿色的声音,能呼吸一些舒畅的心情。
八月,来了。
我们依旧在微笑着前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题记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燕子飞到南方去,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有再开的时候……”就是人死却无法再回来,亲爱的姑姑,在这冰冷的墓里,您一个人长眠在这太久太久……
有时我感觉我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如此遥远,我的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侄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姑姑的清明节就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疼爱侄女的姑姑为什么就再也不回来?
在以前,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边陪我。您就陪在孤独的我身边。我的童年因您而美丽、快乐。
透过那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油菜花盛开,还有那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景物依旧,姑姑您却早已不在。画面再次重现,蔚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那个紧随其后的`慈祥妇人不正是姑姑吗,她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又清晰,小女孩在妇女那唠唠叨叨的话语中,小女孩知道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姑姑眼中的忧伤,老妇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快乐。最后就无奈地离开人世。
姑姑您走,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姑姑您却再也回不来,而陪我度过的却是那长长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母爱是什么?我知道,她是一束束灿烂的阳光,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关怀。我知道,她是一轮刚升起的太阳,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光明。我知道,她是一切,让人在寒冷时得到温暖,在寂寞时得到关怀,在绝望时得到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与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与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母爱像春天的雨露,悄悄滋润我们的心田;母爱想与熙的春风,安抚我们的心灵;母爱又像一叶扁舟,载我们越过一切困难。假如母爱是蓝天,我们就是天空下自由鸟儿;假如母爱是森林,我们就是森林中快乐奔放的小鹿;假如母爱是大海,那我们就是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我们的一切都来自于母亲,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很热闹的。
元宵节闹花灯。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有谁提着这样的花灯在村里谝,其他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最高级的玩意儿啦!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忆我倒是很模糊,因为我向来不爱吃那东西,甜的腻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干菜包子,有干荠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馅,出锅后特别香。干菜本身蕴含的菜香和肉的腻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圆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号的饺子,家乡叫“角子”。这种习俗从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从来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在蒸包子的同时会蒸面灯。十二个或者六个,分别象征一年和半年。面灯必须用没有发酵的面制作,否则无法成型。面团抟成品茗杯的形状,边缘还捏一圈花边儿。出锅后,老人会看看灯的情况,如果哪盏面灯有水,说明哪个月会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签做灯芯,一头缠上棉花,栽在灯里,倒上油,就可以点啦。如果家里有人属龙或者属蛇,还要蒸相应数目的龙灯。家乡人认为蛇是“小龙”。这个习俗我也不知其寓意。点着的面灯要拿到每个房间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说是这样家里不闹蚰蜒。等到面灯油尽灯枯,看看灯芯爆裂的形状,家乡人据此会得出今年丰收的是大豆高粱,还是小麦。我那时便不以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吗?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庄稼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节也蒸啦六个面灯,奶奶去世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灯。家乡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蒸面灯,但是别人送的可以点。今年有些新奇,却没有啦点灯的童心,更没有兴趣看油尽灯枯后灯芯的形状。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没有多少人种庄稼啦,村里的田地也都被承包啦,还有的被开发成啦小区和公园以及广场。城镇化的速度非常惊人,每年回家都会感到一丝陌生。小孩子倒是还有提花灯的,但是绝对看不到一个孩子提着自制灯笼,都是电子的。现在的孩子,保不齐都不会自己做。一零后这一代完全是在电子产品的陪同下成长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的童趣,也没有机会。
元宵节那晚,烟花灿烂,一盏盏孔明灯,载满人的愿望,慢慢悠悠飞向辽阔久远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观赏绚丽的烟花。我在房顶,仰望夜空,一轮明月照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