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实用的读后感的作文十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今天我读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我觉得阿里巴巴很聪明很勇敢很善良。

  他面对危险也很冷静,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败了大盗们,最终获得了很多财富,并且他将那些大盗们抢来的不义之财分给邻居们,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勇敢。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每读一章都会有新的感受,开始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看以及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来。我觉得,《人性的弱点》整本书的根本在于培养勇气和自信。书看完后收益不少,然而自信心的增加则是最主要的收获。

  卡耐基说:征服畏惧以及培养仪态、勇气和自信是教师的责任,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勇气和自信的最确实、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让他在一组人面前大胆讲话。我终于理解老师为什么锻炼我们在同学们面前讲话的能力了。要战胜自我,建立自信,首先必须超越自卑。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它与自信紧有一步之遥,如果我们超越了它……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今天我看了《风铃儿叮当》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位灵芝老人和一只瘸腿老狼之间。

  在一片寂静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灵芝老人,树洞里住着一只瘸腿老狼,他们互相关心着对方。这只老狼本性凶狠,吓跑了森林里所有可爱的小动物,灵芝老人用捕狼器活捉了老狼,因为怜悯之心又放了老狼,至天天给它做草药治它的伤腿。在老人的关怀下,老狼的腿伤好了,它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会了关心老汉,关心他人,原本凶恶的老狼变得有良知了。

  从这篇故事里,我知道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都要以诚相待,只有真诚的付出才能换得一个人的真心,同时每个被关心的人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快乐幸福。

  我们同学之间也常常会出现一点点小误会,引起一些摩擦矛盾,其实我们只要以一颗宽待的心去对待他人,就不会有矛盾发生。 让人人充满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最近,我读了张炜教授的名作《心灵的飞翔》,我更加确信心灵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来激励自己,它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一个人如何修自身,怎样建立生命的觉悟,做一个仁者、智者、勇者。我们用了儒家思想来概括人生的纵向坐标,“年十五而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缔,可谓人之方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要用树立自己的心去真心真意树立别人。每一个人都想在生活中有所发达,要用自己想要发达的心去让别人发达。能近取缔,就是从你身边最近的地方伸手去帮人,让你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无私地放射出去。用你自己的微笑、你自己的阳光去影响周围的人。因此,无论何时,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知表象下的真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下了解自己的内心,真正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同时要心胸宽广,体谅他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做人要谦慎,要自知不足,也要知足,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让我们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吧,多感悟人生的真谛,多倾听生命的声音,多采撷人性的光辉,多接受心灵的唤醒,这样的人生才诗意隽永,这样的人生才充实不拘,这样的人生也才光辉绚丽!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李欧梵先生是我敬重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读大学,第一次捧读《铁屋中的呐喊》时的震动和愉悦,及至读到他的《狐狸洞呓语》,始在语言的轻松机智和见解的独到深刻背后了解到欧梵先生“狐狸型”的治学方式和为人的性情,更添了一份学术之外的亲切。

  近来欧梵先生又有新著《我的哈佛岁月》面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第1版),我耳闻后忙找来一睹为快,同时也在关注网上报端的书评;其间有两则评论、商榷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先是9月7日《中华读书报》上刊登了徐慈威的一篇《一流学者的“二流”著述——评李欧梵的新著〈我的哈佛岁月〉》,其后半月余,《新京报》“书评版”又登出了一则与徐文商榷的文章(9月23日,《“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兼与徐慈威先生商榷》),署名“舒平”。

  读完《我的哈佛岁月》,我原本想写点什么,一时没有下笔,正巧看到这两篇评论,还是把自己的一点想法写出来。这两篇文章的名字放在一起有点绕,先要解释一通。徐文题为“一流学者的‘二流’著述”,在文中有一段关于“刺猬型”学者和“狐狸型”学者的论述,坦言“我宁愿相信,事实上李先生也是一流学者”,同时他认为“李先生的这本《我的哈佛岁月》,即使不用学术的眼光审视它,充其量只是二流著述”;而题中的引号一方面表明引自原作,另一方面也隐隐体现了徐先生的善意。舒文名“‘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一看即知化自徐文,舒平先生坚持称《我的哈佛岁月》是“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其实是以退为进的法子,说到底还是想让人承认《我》是“一流”学者的“一流”著述。

  舒平就这个问题首先向徐文发难:李先生在书中明确地说过自己只是“二流学者,三流作家”,(书中欧梵先生说的是和“西方传统中的名家”相比,“以世界大师级的尺度来衡量”,“有时自嘲”,以此自况,这其实是看似自谦实则自负的说法),你非把他归入一流之列,莫不是想“借批判的对象来抬高自己”?进而以此猜测竟得出结论:“国内的批评界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批评家专门喜欢拿名人开刀,借此打通自己的成名之路,即使批评的对象不够一流,也非要把他说成一流,否则自己的批评便会显得缺乏分量”。看完这段话我大吃一惊,徐慈威的文章写得很是平和中肯,(相形之下倒是舒平的文章到处显得尖酸),我竟没有看出包藏了这样的祸心,忙按图索骥地把徐文又读了一遍,除了读出诸如“由于李先生骨子里是位学者,所以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还是在在地透露出它所蕴含的或者说内敛的学术价值”等句子和为文的坦率真诚外还是没有其它——似乎是舒平虚惊了一场。

  其实舒先生的话也并不新鲜,是文坛上的故伎了,前几年有个沪上文人就惯用此术,把一切批评者都看作“攀援的凌霄花”,这种话的恶劣之处就在于以自己已获得的话语权力而制止别人开口,幸而不是欧梵先生本人;我看到这类话一向有些愤懑不平,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发此旧论,让人不免惊讶,不过听来既颇为耳熟,就不会如小儿女羞赧而退,还要照做凌霄花。

  舒平的文章存在两大问题,剖辨清楚,许多问题自然水落石出。舒文的第一类问题在于往往把一个问题推向极端,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就歪曲了徐文的原意往往导致谬误,他再紧抓不放加以发挥,结果讨论的其实不是一个问题;我无暇指出文中无数的逻辑漏洞,仅举两例。

  一例是徐慈威先生认为“以一个货真价实的哈佛教授而与哈佛女孩的妈妈去比试,去打擂,起点就不高”,舒平先生则说出这样一番话,“如果一个人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思想有问题了”,“哈佛女孩的妈妈怎么了,人家能把女儿培养成才难道没有资格将自己的经验与众人分享吗?”前者提出的问题是欧梵先生作为在海外多年的学者、知识分子在书写个人记忆时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高度,这种被期待的精神高度使得论者认为李先生不应以一个畅销书作家——哈佛女孩的妈妈作为参照(至于到底应不应该,下面会详细讨论),后者并没有在这个问题的本质上作出回应或驳难,而是粗暴地给对方首先扣上“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思想有问题”的大帽子,然后是近似胡搅蛮缠的发挥,回头一看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什么时候前文中讲哈佛女孩的妈妈不能写书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