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走的那年,我还不满九岁。也许是天意吧,那天我本该在学校上课,早上却突然发烧了,便请了一天病假。中午,接到从医院打来的电话,说是爷爷不行了。当我和妈妈赶到医院,推开病房门时,已经听到了一声声哭泣声。我走到病床前,叫着爷爷,可爷爷却没有像以往那样带着欣喜的笑容回答我。当时我不懂,还以为是爷爷睡着了,直到爷爷被火化的那一刻,我才明白爷爷已经永远地离我而去了。
到现在,已经快五年了,我的印象已经渐渐模糊了,只是靠一张黑白照片勉强回忆起爷爷的脸。可有一个亲近却在我脑海生根,像是一幅静态画:爷爷坐在阳台上,右手拿着一把小榔头,敲着核桃,一脸幸福的笑容。阳光照在爷爷身上,我想一定很暖。我梦到这个画面已经不只一次了,每一次都是那么的清晰。
现在,我也总喜欢坐在那儿,坐在爷爷以前经常坐的那张椅子上,嚼着核桃仁,细细品味那份香甜。那束阳光依旧是那么的暖,照在我身上,照着爷爷曾经坐过的地方。
爷爷走了,我心里自有无止境的悲伤,可是,他留给我一束温暖的阳光,一份美好的回忆。只要是有太阳的日子,我依旧坐在那里,感受着温暖的阳光,我的眼睛遥望没有一丝杂色的蓝天,我知道,在那儿,爷爷一定面带微笑地看着我。
《桥下一家人》是本获得国际大奖的小说,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知道,人间还有真情存在。
这本书讲了;再巴黎生活着一个上了年纪的流浪汉,他的名字叫阿曼德。横挎塞纳河的大桥底下就是他的恓身之所。一天傍晚,当他返归住处时,发现自己的地盘居然被三个陌生的孩子和一只小狗给占了,他即吃惊又生气,要把她们赶走,后来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替他们白天在洗衣房工作的妈妈照顾他们,而这三个孩子也早把他当做自己亲爱的爷爷了,阿曼德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与此同时,他也深知孩子们最渴望的就是一个真正的家,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愿望,阿曼德重新振作起来。不再一乞讨为生。他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谋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将与孩子的妈妈一起撑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这本书讲了人们由彼此戒备到彼此了解,再到坦诚相待,互相之间的帮助,扶持使的贫穷不再那么可怕,使的希望渐渐清晰。文中的阿曼德虽然贫穷,但他不是悲观主义者,文中的孩子竟然能对一个不相似的人当成爷爷,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人的关爱和友爱,这种精神值的我们学习。
秋天到了,果实累累。暖风习习,在这个瓜果飘香的季节。每个人都很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哈哈;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要来了,同学们每个人都笑嘻嘻的,比过年都要高兴。这里边的秘密可多着那。往常,在运动场上都是欢声笑语,同学们嘴里含着零食。兴高采烈的喊着口号“勇往直前,运动健将。场面可以说是轰轰烈烈,怎能不使运动员心里有一股劲。当时我参加了比赛,在比赛之前,我日夜训练,虽然老天给了我个虎头蛇尾的身体,但不服气的我,就要拼一拼。记得那夜,我没有睡觉心里很乱;但我知道我是代表班级,这下总算安下心来了。
第二天比赛随着枪令一响,我如离弦的箭一般,突然一个瓶子挡住了路我被绊倒了。这一下我伤的很重。有一只手向我身来,竟然是他,我最大的对手。我流了泪,心中百感交集。此刻我体验到友谊的重要,在春风里,我们的友爱永远飘扬,黄康乃馨将永不枯萎……我体验到世界上最纯真的友情。这是我真正懂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含义,灿烂的秋天爱的旗帜将永远飘扬……
春日之初,万香四溢,惺忪的眸子睁开便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只觉芬芳馥雅,温暖于心。
美丽的春景让我心神荡漾,温暖的空气令我欢乐愉快,还有那绵长的情谊使我永生难忘。窗外阳光普照,自是赏景抒情的大好时光。纵躺兰舟,得闲饮茶,荷香铺面,桃李竞相。不愧万紫千红总是春。手指向天,丝丝缕缕的阳光透露出来,慵懒地躺在船畔,轻抚一支芦苇奏歌,啊,难得的清闲拂去我一身的疲惫,只余一人独在这世间看遍千山万水。
手指相扣,多年未见的朋友难得与自己想走,走在这充满春日气息的田野中,花落了满身,那些以往的曾经,就如这桃花瓣般只能一瞬间的美丽,然后凋零。可是情谊是这根,即使过了万年,即使受过无数个风吹雷打的雨夜,还是依旧绽放着美丽的花朵。绵绵如斯的`情谊还是不会改变。
不是只有美景和感情能温暖我,还有独自的机会。手捧一本诗词,坐在桃花树下,看着这美丽是诗词,听着群鸟的喈喈,桃花落下,一世繁华。此时此刻令我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写尽了钱塘的繁华,东南形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如此美妙,令我留恋忘返。
短短廖字,诉不尽我所有温暖,只于梦中冥想。
在皖河那纷繁的花朵中,棉花是一种最富于人情味的花朵了。仿佛是某种神示,它总是赶在冬天到来之前盛开。那时候当然是皖河的秋天了。一泓秋水浅浅地流淌,如一滩白银泻在雪白的沙滩里,天地一片澄澈。站在皖河中央四下望去,大片大片白得像雪的棉花远远地开放在皖河两岸。一不小心,你就会当做是谁放牧的一群白羊,更远的似乎就是一朵飘荡的白云,逗得皖河刷刷地竖起了倾听的耳朵。
棉花似乎是皖河为寒流而准备的礼物。女人们穿着薄薄的秋衫,胳膊挽着竹篮,几乎不约而同地就走迸了棉花的田里。她们小心翼翼而又大把大把摘着棉花,夏天火烤火烤的阳光已被如水的秋阳冲淡,但那炙热的光芒并没有远去,它们都躲避在棉花坚硬的桃壳里。女人们穿梭在棉花丛里,四周攒动的立即全是一张张棉花似的笑脸,不知不觉地,她们浑身也感到一些温暖。冬天就要到来,孩子们正等着御寒的棉袄,家里床上盖旧了的被子需要翻新。而一些老奶奶们呢?额头上深深的纹沟已让棉花擦尽,缺牙掉腮笑得合不拢嘴。她们焦急地期待着,要将棉花捻成一绽厚厚的线棰,然后在寒冷而漫长的夜晚,摇着古老的纺线车,将那棉棰纺成一根根棉线。纺线是她们最为拿手的活计了。用这棉线,她们差不多就可以织成背带.纺成围巾等各种小玩意儿,然后留给自己的子孙。在活蹦乱跳的孩子们身上,老人看着他们穿着自己织成的小草、小花什么的,孩子胸前编织的“老虎头”在灿烂地微笑。
“弹花匠”因而成为皖河一种古老和受欢迎的职业。乡亲们将棉花一朵朵摘回来,剥掉那褐色的壳,将棉花糅混在一起,就在秋阳里晒干,然后就会邀请他们回到家里,好鱼好肉、好烟好酒地招待一番。弹花匠喝得醉醺醺的,将弹弓调好,站在面前巨大的雪山上,放肆而欢快地用木棒调拨着。“嘣——锵锵”,“嘣——锵锵”。皖河秋天里的棉花散发出了一种金属的气息,两岸的弹花声弹奏起一种奇妙的音乐,使皖河变得闲适、优雅。河水因而也激动得不停地歌唱着爱情和劳动。尔后,又归于一种平静。弹花匠将那弹好的棉絮弄得熨熨帖帖,如一方硕大的豆腐。高兴的时候,弹花匠还会细心地在网住棉絮的时候,用红线头织成“福”、“喜”……的字样。
皖河两岸除了大片大片的白棉花,在秋水茫茫的季节,还有白色的芭茅花和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曳,它们一般都凋落在冬天——只有棉花既干净又利索地在秋天里成熟和结束。冬天真正来临之际,寒风吹彻了皖河每一个村落,那时棉花便穿在他们的身上,温暖着他们的身心了。
谁都清楚,乡亲们感念棉花——是因为真正的白花,雪花就快要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