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21-08-3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精选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1

  我读了《童年的秘密》,说实话,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语言的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时教师要把握幼儿的敏感期,给予及时的引导。比如,我发现我班的孩子最近对数字很敏感,于是在点名活动时,我就会请幼儿来数数女生、男生各有几个,一共来了几个幼儿,并在黑板上写出数字,数数我班椅子有几张,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等等。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

  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教育孩子时,结果固然是重要的,但过程更重要。相信孩子,有时也该放开手,把尝试的机会留给孩子。教师要做个善于发现的观察者,适时的给与孩子指导。

  在成人眼里,儿童热中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因为他们不理解儿童的这种爱。当一个孩子发现桌布歪了,他就会想到桌布应该怎么铺,并且调动他的所以热情,慢慢地试图把它弄平整。对这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令他狂喜的行为。但对缺乏耐心的成人来说,孩子的这种自由探索行为是多么的幼稚,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缓慢,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那种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对此现象,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这种启示,我们可以从蒙台梭利对儿童与成人的工作比较中得出。首先,我们来分析儿童工作的性质: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支配的。

  就儿童个人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关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这表明有一种基本的差异存在于儿童和成人的自然规律之间。儿童并不遵循规律,而正好相反,他并没有未来的目的,却把大量精力消耗在工作中,并在完成每个细节中运用了所有的潜能。跟这种人相对立的是平凡生活的成年人,他们被一些外在的目标所吸引,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追求;儿童和成年人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活力和帮助。儿童必须靠自己进行工作,没有人能帮他们分担,代替他们成长;另外,儿童拥有不同于成年人的驱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动,如果一个人要完成这个使命,他必须从他的儿童期那里获得力量和勇气;最后一点就是儿童不会厌倦他的工作。

  由此可见,成人的工作是一种功利的行为,所以会感到乏味和疲倦,开始对工作不在热爱,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为了使我们更富创造力,向儿童学习吧,学习这种爱一切和包容一切的大智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2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台梭利列举了大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读书过程中,蒙台梭利对成人进行控诉,在她的论证中,我读着感到一种愧疚感。确实,直到我们现在生活中,都仍然出现着像书中列举的错误的教育孩子的行为。通过读此书,让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与儿童的错误交流方式,这也对我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儿童并不是一个无意识的个体,相反,儿童有着巨大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许成人去打扰,一旦打扰,儿童则会朝着与自己个性相反的方向发展。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儿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乱了这种秩序模式,对儿童则会造成影响。

  在此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来支撑她的论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应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乱这种秩序。如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在旅游时睡在一个有栏杆的儿童小床内,当她回到公寓内只能和大人睡在大床上时,她便哭闹,怎么哄也不停。直到最后拿两个枕头围成一个直角成为她记忆中的栏杆时,她才安心地睡觉,不再哭闹。这是因为之前有栏杆的儿童小床给了她支撑感和安全感,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儿童便变得焦虑。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地打乱了这个小孩关于一些东西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儿童,不明白儿童哭闹的原因,则认为儿童是没有缘由地“发脾气”,对儿童进行训斥。这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发展儿童个性的关键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挠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

  儿童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这不仅仅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一个从小逐渐转变为大的问题。蒙台梭利用大量例子证明儿童比成人更具有观察力,成人往往会忽视一些无关重要的小细节,而儿童却是对这些小细节有着不一样的敏感。在教师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学生的视线范围内,正如学生都带着老师的影子,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极强的模仿能力。老师写字的姿势,做事的方式,对人讲话的态度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蒙台梭利说,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他就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它将带给人类真正的帮助。如果儿童要发展他的个性,成人必须控制自己,领会儿童的表示,而且,成人应该把这当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随儿童。这让我想到在教师职业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老师可以跟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完全跟着老师走。例如读书,教师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着老师的标准读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挑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在学生做实验中,老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操作,老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一旁加以指导。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节奏,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慢,老师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让学生在他自己的节奏中掌握知识,老师过分的干预只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打击学生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学生实践得来的知识比教师苦口婆心叮嘱的知识点要来的深刻。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体验的快乐,即使发生了错误,也不能妨碍他们这种快乐的心情,他们在错误中将成长的更快。

  蒙台梭利在书中还讲到现在在我们社会中更加明显的溺爱问题。蒙台梭利认为,家庭财富应该给儿童幸福,而不是一个奢侈的环境。现在“小皇帝”“小公主”很多,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自己衣服,不会打扫卫生,甚至要父母陪读等现象。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逃避现实,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劳,导致的是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书中,蒙台梭利还提到,不仅是成人对儿童拥有爱,儿童对成人也拥有爱,只是这种爱常被成人无意识地打断。如一个儿童早晨醒来,会去父母的房间叫父母起床,这是出于儿童对父母的爱,其意是说“新的一天已经来了,快起床享受。”但是成人会以一句“都说不要早早进来我房间吵我”伤害了儿童。儿童行为受到打压,便朝着成人阻止的方向、成人的意愿发展。在这一个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了儿童本来的爱与个性。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例如学生帮教师擦黑板,主动帮老师捡粉笔等,这些都是学生出于对老师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有时得不到老师的回应,则会打击学生。甚至老师不理解学生“爱”的表达,错怪学生。学生有时对教师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教师要擅于倾听学生,关注学生。

  《童年的秘密》不仅是对我们师范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是父母的育儿经典。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在书中探索儿童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