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马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马说》是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3章节内容。在本单元中,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转》,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和中考应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等经典句是中考常考的考点。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读文章,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文章结构;通过逐段的朗读断句,咬文嚼字,以点带面,通晓段意来突出重点
难点:理解文中的常考文言文虚词,如“策”“其”“以” ;这些虚词在文中均多次出现,通过类比和比较虚词间不同的词义,词性,用法来突出重点。
关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二.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是任课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基于本节语文文言文教学课的特点,拟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为主;同时,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学习者去理解词意,句意和文意,单一教师讲授式下的学习效果单一,乏味,学习者不求甚解,学习效果不可控,还需要“以引导探究的方法”探究法为辅。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探究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自七年级开始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原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还不够,现在这个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节点,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在于个别文言文虚词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课程;由作者韩愈来引入:通过对比科举状元与落地秀才这两批人,来论证包括韩愈在内的落地秀才在失利后,往往会有上佳表现,在逆境中奋起,声明远播,载入史册来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目标建构;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课堂讲授;将马说整篇文章切分成段,逐段分析讲授;细化到段落的每一句,每一个重点实词,虚词;之后整体的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心境。
(4)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5)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6)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7)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一、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管理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管理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二、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课前预习
六、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七、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八、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教学过程
1、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
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
(1)5个“也”字句的语气。
(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
(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疑”和帮助“解疑”。
第五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以千里著称
千里马,伯乐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