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的端午节作文

时间:2021-08-31

借物抒情的端午节作文

  每年的端午节,湖南各地都要举办隆重的庆典活动。端午的源头虽然在汨罗江,但湖南各地都认为屈原是全部湖南人的骄傲,因此各地都非常重视这一传统节日。

  我上学是在长沙,长沙有条河叫湘江。那几年,每到端午节,我们都会集聚在湘江岸边听深沉的《招魂曲》,看激越的龙舟竞渡。

  在那些难忘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92年的端午节。那年,岳阳与重庆、武汉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湖南省政府为推动岳阳的经济发展,加大宣传的力度,决定由省旅游局牵头,在岳阳举办世界级的龙舟邀请赛。湖南师大也组织了一支大学生龙舟队。我被推选为校龙舟队的拉拉队员。当晚的央视新闻联播转播了那次实况。后来听说我的爸妈在当晚一闪而过的屏幕上,看见了我在拉拉队里振臂高呼的一个镜头,那夜,二位老人激动得一宿没睡好觉。

  就因为这次的龙舟赛,让我对端午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端午节,因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投江的传说变得美丽而哀伤;汨罗江,因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抱石头殉国,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自此,汨罗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端午的源头”。而巡着这个“源”,中国端午节的习俗在神州大地,源远流长,遍及大江南北。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故乡安徽舒城,也有许多端午习俗。

  一、舒城民间端午节

  在我的家乡舒城的民间,按传统习俗,一年要过两个端午节。一个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这是第一个端午节,民间又叫小端午。这是女儿给娘家送粽子,并和娘家人一起包粽子,过的端午。其实,这不仅是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团聚,而且是回家向母亲学习巩固包粽子的技巧。因为在我的家乡,民间特别看重包粽子的这件事。五月初五来临的前几天,各家各户都是忙的不可开交,要准备好粽叶、糯米、红枣这些原料。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如今。

  在八、九十年代,那时生活还不是很富裕,加之糯米的产量也不是很高,一般农家做粽子还加一些粳米,做出来的粽子口感不如全糯米的好。我在湖南上学的那几年,我吃过好几位学友带来的湖南粽子,几乎全是白米一坨,纯米、纯色。色淡、味淡。这几年条件好了,我的家乡粽子里包肉,红豆,花生米,红枣,香肠,火腿,还有加虾仁,海参等原料的。

  因为舒城、六安、歙县等地都有芦苇。芦叶是包粽子最好的材料。捆粽子的棕叶有点象广东的棕榈树叶,它是舒城一带特有的植物。但舒城的粽叶比广东的棕榈叶结实,我试验包过用广东的棕榈叶包粽子,稍一用力就会断掉。舒城人用粽叶包的粽子格外的香,那是因为粽叶本身带有一种特有的香味,一旦被煮熟香气也就煮出来了。

  而舒城农历的五月十五就是第二个端午,又叫大端午。在民间,这天是母亲亲自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这次送的粽子是娘家母亲水平、能力和技巧的一次展示。到了这天,在村头路尾,可以看见很多中年、老年的'妇女,都是用手直接提着粽子在路上走。一般不用袋子装着,因为要检验娘家的母亲包粽子的技术。这次的粽子讲究“五不能”:一般情况下,粽子提的越多,走的越远,粽子要“不能装袋”,“不能脱”,“不能掉”,“不能破口”,“不能散包”。要是装了袋子,人们会觉得母亲技术不好;要是脱了,婆家人会不高兴,“脱”,就意味关系疏远;掉了,就意味着不吉利,尤其是怀孕的女儿;要是破了,婆家更不愿意,因为无论是财破,还是家破,都是大忌;要是散了,散,意味着离散,这也是双方父母都不愿的。

  至于纪念屈原而包粽子,在湖南是比较看重的,传说是楚国屈原忧国之将亡,愤君主之昏庸,愤恨投汨罗江自杀。当地群众深爱屈原之刚直,为使蛟龙鱼虾不损害屈原的尸体,即自发纷纷地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鱼虾,以此悼念屈原,此俗一直流传下来了,遍及全国各地。

  而安徽很多地方的端午粽子,已经赋予这个端午节更多新的内涵。至于送粽子的习俗,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送的是吉祥,送的是平安,送的是和谐,送的是温馨,送的是浓浓的母爱、亲情。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女儿的幸福,做母亲的都特别注重这次送粽子的习俗。做母亲的也是通过一次次的送粽子,就让亲戚更亲,让感情更浓,让生活更美好,让日子过得更加火红!

  二、舒城人端午采百草

  农历五月,古称“毒月”,因时值盛夏,蚊蝇孽生,百虫活跃,威胁人们健康。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多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浸酒在墙角等阴暗潮湿处杀灭虫蚊,点燃艾条烟熏蚊蝇,并用艾火炙熟蒜头食之以杀菌防感冒。舒城。六安一带民间多用红纸剪成“五毒”(蜈松、蝎子、壁虎、蜘珠、蛇)及老虎形状,贴于室内镇恶驱邪。也有贴端午符,悬挂钟馗画像镇邪的。

  我的家乡“舒城”人一直还有上山“采百草”的习俗,采集中草药以辟邪疗疾。在我的记忆里,舒城、六安一带,有个习俗:年轻人在新婚前,都要用“陈艾”泡水沐浴;新生儿满月,也一定要用“陈艾”洗澡;体弱浮肿的人,也都要用“陈艾”水泡澡,用“陈艾”熏炙病体。

  记得我七八岁时,就按妈妈的要求,在端午节那天,一早就挎着竹篮,拿着镰刀,到河边去割艾蒿,臭屁草(应该叫菖蒲)。割满一大篮子,回来以后,就由哥哥站到凳子上,我做助手,把艾蒿、臭屁草插到门缝里。然后留下一部分,不能曝晒,只能阴干。当时,我们不知道是为什么要做这些,只知道按大人意图做。几次问妈妈为什么要在门上插着想这些东东,妈妈的回答都让我有些似懂非懂。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从妈妈的表情里可以看出,这件事很严肃,也很重大。孩子们不需要懂,只需要去做就是了。

  家乡还有一个喝雄黄酒的习俗。每到端午节的中午,在吃午饭时,爸爸会用一个土碗,调上雄黄酒,一家人都得喝一小口。我看那个表情,雄黄酒定是难以下咽,但都要强忍着呡一口。女孩子不能喝雄黄酒,但妈妈也一定要在女孩的鼻尖、耳朵、额头等部位抹上雄黄酒,并且要我们保留三天,才能洗掉。爸爸还面色凝重地把喝剩下的雄黄酒洒在墙角,房前屋后的潮湿地带。

  现在想起来,也无非是辟邪除病吧。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如今。后来我就是到了城里生活,每年端午节即使不在门上插艾蒿、臭屁草,也都会在那天去菜市买些艾蒿回来。一些放起来凉着作“陈艾”,另一些晚上烧一大锅艾蒿水,全家大小人必用艾蒿水沐浴,以驱寒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