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声音作文

时间:2021-08-31

年的声音作文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年的声音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年的声音作文 篇1

  在柔和的月光下,在昏暗的老屋里。

  “哒哒哒、哒哒哒”盘旋在耳边,弥漫在空中,隐隐约约,唤起我走向从前。旧式缝纫机的声音从这栋乡间的小平房里传出,脚踏板疲惫却喜悦的颤动,轮儿轻巧而卖力的扭动,还有线儿无力沙哑的声音,一下一下,一踏一踏。模糊了岁月,清晰了思念。

  姥姥身材瘦小,干瘪的手皱皱巴巴的,可她总能把笨重的缝纫机驯得服服帖帖,针头总对上姥姥的节奏,在我看来,它们更像一对舞伴。最爱的是沉寂的晚上,这时缝纫机的声音就会萦绕整间小屋,简约而清脆的声音有令人中毒的魔性,缠绵在室中,倾注在心田。年幼的我每到这时会特别兴奋,我会和着它在房里乱窜,会乖巧地绕着姥姥蹦蹦跳跳,会躺在床上摆动胖乎乎的腿儿,调皮享受与音调的合作。“哒哒哒”它是我心中永恒的旋律。儿时,每当我望向窗外,好像能拨开云层,能触到月亮,一丝丝银白的光辉洒进来,安稳地立在床头。缝纫机声侵泡在月光中,多了份令人沉醉的柔情。偶尔会把头好奇地伸出,看针头一刹一刹,卷起宁静,滑走浮躁,与布匹交织起来,与彩线融合起来,一道道美丽的印记,在布匹上驰骋,每一个小孔,把幼时这份恬静的美好,细致地埋下。再看呻咛的橡皮带,跳跃的线团,简单的音符像跳着华尔兹的恋人,让空气流通都漫了下来,像是呼吸着甜蜜与幸福。

  姥姥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故事囊,她会边做活儿边讲着故事,我就会趴在桌子上,撑着胖乎乎的脸蛋,饶有趣味的听着。姥姥粗糙的手指绕着白线,脚儿有条不紊地踏着,手掌时不时把滚轮往前推推,把布匹往前挪挪。看着看着,时间一长,眼皮开始伴随着节奏分明的缝纫机声打架,姥姥微笑着,偶尔抬头看看昏昏欲睡的我,想起,这些事是多么有趣。

  后来,姥姥离我而去,我也要回城里了,悲伤的父母把缝纫机遗留在了乡下。我心中五味杂陈,只有说不尽的感伤。夜是那么安宁,每当我望向窗外,只能看见高楼大厦,灯海车流,黑夜唤起了我的回忆,像是又呼吸到了甜蜜与幸福,可时光不能倒流啊,失去了姥姥的时光令人惆怅,令人心酸!“哒哒哒”缝纫机声好像又在心中响起。可姥姥的模样已多久没有探望。

  爱,那么深,它烙在我心底,不是华丽文字所能表达,就如安宁美好的缝纫机声,永远留在心上。

  在温暖的梦里、心里、声音在这儿,爱在这儿!

年的声音作文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光的流逝,我们曾经熟悉的很多事物如今都变成了回忆里的风景。偶尔看到或听到那些久违的人或声音,我们心中总是会升起一种亲切感。怀旧的文字,让我们得思绪又回到了那些旧年岁月。

  今天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听到有人吆喝着收头发辫子,虽然不是小时候那种真人吆喊的,而是录制好了用音响播放的`声音,还是勾起了我许多回忆。仔细一想,十多年来,确实有很多声音在我的生活中消逝了。当然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没有什么值得可惜,不过内心里还是有所缅怀,毕竟那是曾经生活的一部分。

  先从剪头发辫子说起。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古人对于头发还是很珍重爱惜的,一般不会轻易剪去,会伴人一辈子。现代人则看淡的多了,随意洗剪吹染,也不会有人觉得有何不妥。大概是上个世纪其七八十年代,随着影视业的发展,收头发辫子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当然收买的对象主要还是一些偏穷的人家,一般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姑娘,谁愿意把自己的辫子剪掉呢,因为买辫子不同于美容美发,人家可是一大剪子把你的辫子连根剪掉,最初的那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整个头发是很难看的,有的人甚至羞于出门。

  小的时候,我们男孩子还是有些羡慕那些女孩子的,因为那时家里都很穷,大人给的零花钱非常有限,女孩子一般头发留个几年就可以买几十元,那个年代算是不小的一笔收入了,这些就成为她们自己的零花钱。每次听到有人吆喝着“收头发辫子喽”,我们小孩子便都会围在旁边,看有谁家的姑娘有“运气”。之所以说“运气”,是因为并非你有辫子就能卖到自己理想的价钱,这得收头发的人来分辨头发的品质、长度、粗细等,还要根据当时的行情。

  我们男孩子唯一分一杯羹的机会是有个姐姐或者妹妹,看她们能不能分一点给自己。记忆中我的姐姐卖过两次头发,她比我大好几岁,比较疼我,这些钱大部分都花在我的身上了。现在的女孩子应该没几个愿意把自己的辫子卖掉了吧,除非她实在想留短发。

  说到零花钱,自然不得不提流走于乡村间的货郎。其实在我生活的年代已经少多了,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间是非常普遍的,因为那时的集镇还没形成固定模式,物质的流通主要靠这些货郎。所谓货郎,一般是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有时候还带着孩子,挑着两个很大的竹篮,竹篮里盛着各种生活用品以及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用品和零食等。

  货郎一般摇鼓叫卖,货郎摇鼓还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当然也有的自编了顺口溜,把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这些声音算得上童年最欢快的音符了,我们总能挑到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且这种交流方式不限于货币,用其他的物品交换也可以,如果没有零花钱,我们会把家里翻个遍,看看有什么不用的东西可以拿来换。

  我记得村里有很多老奶奶甚至可以用每日梳头掉落的头发攒起来换几块糖果给孙辈们吃。女孩子一般会买发卡、发箍、头绳、皮筋等,男孩子则首选弹珠、玩具刀枪之类的,当然各种小零食是大家的共同选择。大概从我上小学时这种传统的物质流通方式就消失了,因为杂货店开始兴起,货郎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他们应该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买卖或者转行了。

  货郎的消逝不代表这种游走各处的买卖方式的消逝,作为“没见过市面”的我们,还是有所期待的,尤其是炎炎夏日,一听到“卖冰棍喽,卖雪糕喽”,我们便会鱼贯而出,拿出已经攥湿了的一毛两毛钱的纸币,买上一支,美美地享受一下。最便宜的是一毛钱一支的老冰棍,雪糕和豆沙的要两毛,也有其他的更贵一些的,不过我们很少有机会品尝到。

  卖冰棍的,一般是年轻的小伙,甚至十来岁的孩子,骑着单车,后座上绑着一个包裹的严实的大箱子。他们从镇上批发来,到各个乡村去买,每天可以挣几元到十几元不等。我也有过几天卖冰棍的体验,我的一个卖冰棍的亲戚病了,我自告奋勇要代他卖几天。

  应该说,还是很辛苦的,大热天的,汗水湿透了衣服,总想拿出一支冰棍解解热。我第一天卖的时候,没有经验,冰棍卖到后来全化了,只得减价处理掉,好歹没有赔本。随着冰箱的普及,这种木箱里的冰棍也终于消失了。

  这些都是物质上的享受,当然也还有精神食粮。如今的孩子可以在宽敞的电影院里看电影,而且画质无暇,音效优美。我小时候看电影,是靠老式的放映机投影到挂在墙上的布幕上,画面品质很差,声音也很嘈杂,机器也时不时出现故障。尽管如此,一听说哪里晚上放电影,不管多远,我们都要去看。

  哪个村子有电影放映,老远便能听到人声鼎沸,夹杂着音响的声音,像赶一场盛会。这种在现在可能被认为是噪音的声音,那时却觉得无比悦耳。有时大冬天的,两部电影下来,已是深夜,又冷又饿,却都会坚持到底,很少有人中途退场。虽然那时文化娱乐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人们都却热情高涨,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很长时间内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几乎每个细节都被仔细讨论了一番。

  除了这些能吸引到小孩子的声音,也还有其他的一些艺人的吆喝,比如磨刀磨剪子的,修理电视机收音机的,修鞋的修锁的等等。这些声音,是当时生活的一个反映,包含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时代独有的特征。它们的出现,是应社会的需要;它们的消逝,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些声音,已经深深烙印在那个时代人的心上,不论多久,当再次听到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