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记者与北大教授孔庆东的访谈录,这一片段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记者:如何写作文,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您觉得目前中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孔庆东:以前批评文风不好,曾提及过假、大、空。现在即便会写作文的中学生,也普遍存在新的“假、大、空”问题。我们在高考阅卷中,有时候会开玩笑地问,“今天孩子们写死了多少父母”,我们不排除考生中得确有人历经这些惨痛,但每天“大面积父母死亡”则不正常,甚至去世的情节都雷同。同学模仿痕迹过重,缺乏创造力和真情实感。
读至此,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奋战多年的语文老师深深感受到作文现状的令人堪忧,模仿似乎成了学生作文的法宝,素材的雷同、形式的雷同、作文细节的雷同在学生作文中层出不穷,一味的指责和批评似乎也改变不了如此的现状。究其因,平淡稳定的生活、单一的生存空间、几乎空白的社会阅历,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传递文化信息的手段等无一不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束缚者。另外,过于务实的应试(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应试,而是指近年从中考到高考中对应考点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不靠什么什么也不教的教育)教育,作文速成似乎也成了一些作文研究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成了一线老师们学习模仿的对象,这样必将导致作文公式化、作文格式化、素材固定化的现状的产生,作文情节的雷同,“同学模仿痕迹过重,缺乏创造力和真情实感”的现状就在所难免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提倡作文的个性化就势在必行了。现笔者就此问题淡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并因此寻找到更为合理的作文教学新途径,使作文的教学走向健康成长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