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⑴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隔阂( ) 商贩( ) 蘸( )
⑵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⑴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 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读与赏析
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⑴ 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⑵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⑶ 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⑴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⑵ 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一、概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本科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所需课时1课时。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旋转与平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很有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
3、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图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及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采用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电教辅助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玩具风车、飞镖各一个,方格纸题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由“游乐场游戏引入。
教师先说规则:一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些词(滑梯、推积木、小猴表演),同学们先理解词的意思,然后用动作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向大家),让他根据大家的动作猜出这个词并说出来。接下来一人猜词,其他学生用动作表示看到的词的意思。
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几个动作,你感觉它们的运动特点一样吗?其实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读书资料上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在看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读书要求。
[设计意图:从猜词游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对这些词的理解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形体表示词义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先看读书要求,这样使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和任务看书,使学生有思考的内容,同时对以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8个物体运动的画面。
(风扇的叶片转动、升旗、、推窗等)。(课件出示)
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把看到的现象表现出来。
(2)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3)4人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用符号表示。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移和旋转。
刚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平移和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有变?(形状和大小)
2、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
想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吗?欢欢想请大家试着做一做旋转和平移的动作。听口令用身体活动来表现这两种运动。
3、判断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课件出示)边演示学生边答,注意语言表达完整性。
(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
1、出示捉迷藏的游戏。(课件出示)
生观察,思考,按要求寻找福娃兄弟。
2、引导生认识平移的方法:看整图(板书)。
3、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图形的某一部分来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图。
(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头)
(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几格呢?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请生拿出▲和方格纸来移一移,说一说。
小组讨论三角形怎么数平移了几个格子?引导生认识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4)你还可以从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导生认识对应边。板书:对应边
小结:在物体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选一组对应点,再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平移了几格。
4、巩固深化:
(1)课本P19试一试中间的三角形图,请生任意找一组对应点,用铅笔点出来,再数数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请你在蜡烛图和小鱼图上点一点,数一数,再把空填写完整。
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注意纠错。
5、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你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图形吗?
(1)试画 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
(2)展示交流。
(四)、欣赏与拓展。
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 课件展示图片)
体会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创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转的作用。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表现,设(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八、帮助和总结
随时深入课堂,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对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讲解。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