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

时间:2021-08-31

清明随想

清明随想1

  细碎的烟灰在坟前飘扬飞旋,好像是精灵在快乐的舞蹈;耳边却传来哀哀切切的哭声,那哭声时断时续,时大时小,终归好像烟灰终归消失于天空中一样消失在这空旷的山野。我们几个人站在不同的方位看着几个刚填完新土的坟茔,默默地挥挥手臂,然后转身离开。刚走几步,压抑的心情突然放开,几个人说笑起来。

  每年的清明我都会回乡祭奠,有时是在旧坟上添几把新土,有时是在坟桌前烧几串纸钱。当然不止我一个人在场,有时是和我的叔叔堂兄弟,有时是和我的媳妇及姐妹。无论是和什么人在一起,无论是在干什么,我却总没有一种悲伤的感觉。好像清明祭祖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到我们已经忘却我们本来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一种自发的本能在行动。

  没有悲伤的感觉,无论这坟里埋着我的什么亲人,毕竟他们已经逝世很多年,再多的眼泪也流干了,再多的悲伤也变淡了。他们变成了深埋在我们内心的一点念想。我们在祖辈的坟前上供、焚香、烧纸,完成这一系列程序,我感觉到了庄严肃穆,我感觉到了生命的传承。是的,传承,今天我们在这里祭奠他们;未来某一天,子孙也会用同样的仪式祭奠我们。在这袅袅的青烟中,在逐渐变多的坟茔中,生命得到延续,时间得以永恒。

  逝者已矣,我们还要继续我们或美好或沉重的生活。我们把对父辈的念想存在心里,该说就说,该笑就笑,该怎样就怎样。也不管未来会怎样,我们还要面对现在的生活。对着父辈挥挥手,我们说着笑着,一路向前走。我想,我们的后代子孙也一定是这样,说不定,他们会比我们潇洒。

清明随想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说到清明,这首诗便会浮现出来,这首杜牧的《清明》传唱千古,经久不衰。偶记李白与杜甫也曾在杏花村内喝酒,却未能写出佳句来,不是他们贪杯而是未逢清明,杏花村的酒即使再香,也香不出一首绝句。

  那是春秋战国时期,咋晚还寒时候。介子推与他母亲隐居山中,晋文公气势磅礴而来,逼介子推出山辅政以报当年之恩,怎料介子推学庄子不入世,活活的在大火的包围中死去留下一封血书,晋文公下令把这天记为寒食节,让百姓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云游此地,祭拜介子推,看见复活的老柳树,就把这天记为了清明。

  时间来到唐朝,本是清明佳节,与家人团圆之际,却不料一个人走在路上。心里本有几分凄凉,却下起茫茫细雨,更添几抹惆怅,只好借酒浇愁,叫住一个牧童寻问,留下一个画面让我们细细猜测,杜牧是否找到酒家,是借酒消了愁,还是愁更愁,在他这首《清明》中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铃……闹铃永不迟到的响起,就算在第一个清明节假日也还是那样尽忠尽职,按下它,原来是昨晚忘记注销了,天空中,有着一种压抑与沉重之感,原以为不久就有雨水来临,却被证明只是多了几朵云,而坟的旁边,也多了几个人,多了些感情,多了些味道。

  现在想想,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是一种悲凉与寂静,是一种融洽的祥和,还是一种淡定与无奈。唉!不知道,毕竟清明节并不注定悲伤,悲伤不知算不算得上是清明的一种主旋律。很早以前是,至少晋朝是,近代以来不是,因为新思想的出现与流行,现在,无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转眼清明已过,要说有什么遗憾,便是天公不作美,未能下一场细雨渲染一点气氛。

清明随想3

  据全球土地面积调查显示,我国土地面积调查显示,总面积被海洋占去最宽,余下可利用面积很少,居住面积很少,耕地面积很少……这样便迎来了土地流失问题、住房问题、耕地问题……后代被问题压着!

  看着一座座高高的坟墓,看着村子的另一个“村子”,不禁让人联想到世界的另外的许多的地方,是否有这种“聚居地”更宽阔呢?那么就正如谁预测的一样,将会是“死人同活人争土地”,显然是很符合一些实际情况的。

  树木被大量砍伐,绿化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看着着一个个熟悉的字眼,想一下绿化、树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否有那种不等量交换的感觉。现在,眼前的一堆堆的坟冢,它们将有可能如雨后春笋般地代替绿化面积。如果不加限制,这种结果是顺势生长的,是必然的结果,就好像大自然的法则一样“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到时候,宇航员从外太空遥望,则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的星球。代替她的,而是一个“马蜂窝状的东西了。

  不过,问题的出现总是会有解决的办法。试着大胆考虑一下,将逝去者的魂魄安于树根下,那么耸立在大地上的就是一棵有意义的树了。况且,还有大家都接受的寓意呢,“与树万世长青,永存大地”、“落叶归根,人归天地”。我们暂且就称其为“树魂”!

清明随想4

  今天,我们回到了奶奶家,去广联村(嵊州的一个镇中的村子)挖毛笋。

  我们准备好了挖笋的工具(锄头和布袋),就向生长毛竹的地方出发了。到了那里,我们不久便发现了好几个只露出尖尖的小毛笋。

  爸爸和几个大伯拿来了锄头,这里一个人,那里一个人。不久,我们的布袋就已经装满了一个个大大粗粗的毛笋。不过,还是比不过上次挖出的“巨笋”,记得上次的“巨笋”不得不让我抱在身上。

  有一件事让我知道了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怎样的。在上个月,保险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和客户一起去童村游玩,据说童村也能挖笋,我看见导游只挖了一颗大约15厘米长的笋,他们却都说好大,要是在黄泽(嵊州的一个镇),这样的笋根本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上次的“巨笋”(40cm——50cm或是30厘米多的)他们才会赞不绝口。

  今天,还有一个笋是让大家费劲了体力的,这个笋是由我的堂妹找到的。爸爸先把作为标记的木棍拔下来,又用锄头松边上的土。才松完土,爸爸就已经大汗淋漓了,只好让大伯继续,大伯又挖深了一点,可是又累了,再让另一个大伯继续。就这样,这个累了换下一个,下个又累了就换那个。最奇怪的是:这个毛笋竟有三个竹根,把三个壮汉累得气喘吁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