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乒乓球奥运冠军丁宁的人生故事
昨天的乒乓球女单决赛,来自北京队的丁宁打满7局战胜队友李晓霞,首次摘得奥运会单打金牌,成为第五位成就“大满贯”的女运动员。今天小编就来分享2016年乒乓球奥运冠军丁宁的人生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2016年乒乓球奥运冠军丁宁的人生故事
丁宁出生在一个体育之家,父母以前都是黑龙江省队的专业运动员,爸爸搞速滑,妈妈打篮球。1985年,爸爸退役后到了大庆,在石油化工总厂改行做了材料员。两年后,妈妈追随爱情也来到这里,在厂里文体活动中心体育馆当篮球教练。1991年,他们的爱情结晶丁宁出世了,女儿遗传了父母的体育基因,不仅表现在运动天赋上,还包括一些运动员必备的性格,比如坚强、好强像妈妈,忍耐、大度像爸爸。妈妈在自己运动生涯最巅峰时。曾任黑龙江女篮队长,在场上担任组织后卫,那时她最大的理想就是打进国家队,然而腿伤将这一梦想无情地击碎。于是,女儿身上承载着妈妈未竟的梦想,在培养丁宁的道路上.妈妈更像是一个总舵手,始终把握着方向。
丁宁的乒乓球之路是从妈妈单位业余乒乓球班开始的。最初只是想给从幼儿园放学的小丁宁找个玩的地方.顺便练练灵活性,妈妈打算等她再长高点,让她练篮球。可没想到女儿很快就迷恋上了小小银球,练了不到半年就成了那些孩子中打得最好的。既然女儿喜欢打球,妈妈就把她送到更正规一点的少年宫乒乓球班。到了那里才发现丁宁的水平实在业余,可练了一年,她又咸了那里打得最好的。老师说,无论从反应还是身体素质,丁宁都是块搞体育的料。本来就有意让女儿走体育这条路的妈妈开始认真地为她筹划未来。第一步就是送女儿到更专业一点的大庆体校,可当时体校教练拒绝了基本功不扎实、动作不规范的丁宁。随后的日子。妈妈依旧每周日带丁宁到少年宫打两个小时乒乓球。一次打比赛,在场上丁宁连喊带叫,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让体校教练刮目相看。1997年,丁宁进入大庆体校。1998年在辽宁鞍山举办“娃娃杯”比赛,爸爸妈妈一起去观战。团体赛中丁宁打得一塌糊涂,妈妈就跟她说,如果你这么打,以后就别打球了。一听说不让自己打球,小丁宁哇地一声就哭了。看到妈妈不像在跟自己开玩笑,她便一边抹眼泪一边表态说:“如果这次单打真打不好,我就不打球去上学。”在单打比赛中,丁宁势如破竹,一路闯进决赛。她决赛的对手在此前的团体赛中。丁宁已连输两次,可在女单决赛中,丁宁笑到了最后。看到孩子如此喜欢乒乓球,比赛中感觉又好,父母终于下决心让女儿走上了乒乓球之略。
搞了二十几年体育,妈妈深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尽管她视丁宁为掌上明珠,在吃穿止,只要条件允许都会给女儿最好的。但在训练上,妈妈却从来不惯着丁宁。有时训练中丁宁动作过大,摔倒或磕碰,妈妈即使正在边上坐着看训练,也会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不用说上去扶她。“女孩嘛,如果你上去一扶,肯定贴你怀里,这疼那疼,一上午的球不用练了。”所以,丁宁似乎也习惯了妈妈的“冷酷”,每当这种情况,她都会自己起来继续训练。在妈妈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丁宁在大庆体校训练时挥拍子砸到了眉骨,当时就裂开一个口子,血顺着流下来,教练赶忙把她送到医务室。可妈妈赶到后,并没有接丁宁回家,而是让她坚持完成训练。听到女儿跟其他队员说:“在打球上,我妈可狠了。别想得到她的同情,练球最重要。”妈妈心里涌上一阵酸楚,“我怎么能不心疼呢?我是疼在心里,但不会表露出来。我当过运动员,本身就比较坚强,我告诉自己:必须挺住。如果我挺不住,孩子怎么办,”
周围朋友都说,为了让女儿练球,丁宁妈简直“走火入魔”了。妈妈不会打乒乓球,但她买了一袋子球,想着只要把球发过去,能让丁宁打一下就行。一次,为了让丁宁多练一个小时,妈妈陪她去球馆。当时球馆里一片漆黑,妈妈摸黑找到电闸,跟拽着自己衣角的丁宁说,你往外站,便伸手推闸。等灯亮了,她才发现球馆刚装修完的墙壁上有很多电线还裸露在外面,一下子腿都软了,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后怕。可推闸的那一霎那,妈妈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让女儿练球”。为了拢人陪丁宁练球,妈妈那些会打球的同学几乎让她找了个遍。这么多年,她放弃了很多工作机会,安心做篮球教练,也是冲着时间自由,可以更好照顾女儿。“其实,孩子开始学东西时,不在于孩子坚持,而是家长能否坚持住。任何小孩学东西时间一长,都会感觉腻味,想退缩,丁宁也有过。我记得刚到少年宫打球时,因为教练太厉害,她就不想去,我说老师会到家里找你,有一次她跟我说,咱们躲到假山后面去,别回家,这样教练就找不到我了。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关键要看如何去挖掘。有些孩子学东西容易半途而废,再加上家长随便孩子自己,久而久之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只会退缩,这样学什么都学不成。”妈妈说。
后来,在体校同一年龄组甚至大一点年龄组的男女孩中,丁宁都打第一。人往高处走,既然给女儿选择了体育这条路,下一个目标便是黑龙江省队。可当时丁宁只有8岁,省队从来没招过这么小的孩子。那时候,妈妈想如果交点钱能让孩子练,她都愿意。但最终没能成行。省队教练劝她说,现在孩子太小,你别太着急。可成功永远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妈妈深知:如果现在不能让女儿在一个更高水平的环境下训练,她会停止进步,将来可能会多走一些弯路。“当时身边也有些打球孩子的家长跟我说,你觉得你家丁宁在黑龙江算不错的,可到了辽宁就会有种自卑感,那边打球好的孩子太多了。我就有种不服气的感觉,在我心里丁宁就是最棒的。”1999年底到2000年初全国优秀苗子集训,妈妈抱着长见识、开阔视野的目的,带着丁宁自费去辽宁参加集训,在那里待了整整一个月,她仍然想方设法地找人陪丁宁练球。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为了让丁宁多练几次球,妈妈每晚都会接送她到练球的地方,那份辛苦至今仍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