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民风作文7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风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泉州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个习俗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而《泉州习俗》把这一颗颗珍珠串成一条珍珠项链,供人们观看。《泉州习俗》主要讲泉州的习俗、节日、游艺与工艺等习俗。
除夕在泉州不叫除夕,而叫“年兜”,具体日子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年守岁等主要习俗。而祭祀祖先是“年兜”的重要节日。
“年兜”中午桌上要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衣食丰足),上面在搁碗糕(象征兴旺发达)、红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红米丸、红枣(象征团圆美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供桌前还要在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享通、红火)。祭祀祖先就完成了。
吃完团圆饭,男生要“跳火盆”,女生则要收拾桌面,洗刷锅灶碗筷。接着,长辈晚辈压岁钱(有的是春节早上发),亦称“分年”。诸事完毕后还要守岁,俗谓守岁的父母或长辈可以延长益寿,故又称“坐寿”。
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比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等节日,但有的泉州节日我们都遗忘了,如“浴佛节的重要节日。
《泉州习俗》使我了解了我们泉州这里特有的节日,使我明白了许多风俗习惯和工艺名俗,让我更加明白这个美丽的泉州。
我的老家在山西,我喜欢我的老家,因为那里的风俗习惯深入我心。
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做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读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句《元日》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过春节时的情景。
春节前,家家忙着准备年货,像牛肉干、香肠、汤皮等,大都是自家制作。其中,我了解了汤皮的制作过程:做汤皮必需把米浸泡在水里一晚上,第二天,将它和一些盐和香料等打磨成浆,舀一勺放在簸箕四边倾摇均匀后,放在锅里蒸上2、3分钟,起锅倒放就成了一片圆形的软软可口的汤皮,这时的汤皮可以现吃,又可以凉拌,酸的、辣的、香的、咸的,随心所欲地点着佐料。可以卷成一卷,也可以用手撕开几份。如果将将它分成一小片一小片在烈日下曝晒,它会哂成很薄的一片硬硬的方块形,有空的晚上,妈妈将它油炸或用黑砂粒翻炒,那时的汤皮真叫香啊!远嫁他乡的姑姑最喜欢家乡的汤皮,因为定南才有这样的特产。她说,只要想家了,就想吃奶奶做的汤皮。
春节前,每家每户除了准备年货,还要大扫除。为什么要大扫除呢?传说,掌管人间的灶王要在过年时,将人间的情况上报给天庭。哪些人做过了哪些坏事,哪些人做过好事,一一报给玉帝。但是人间有那么多的人,灶王爷哪记得住呢?于是,他灶王就将这家人所做过的坏事全写在他们房子里,用蜘蛛网和灰尘挡着,待时间一到,灶王便会到各家各户去看看他们做的坏事,上报给天庭,让玉帝惩罚他们。有些人为了不受到惩罚,会在过年前大扫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习俗中来。因此,这个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过年时,人们早早地起床,在自家门前放鞭炮,贴对联。上街补买一些遗忘的物品,并开始早早地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孩子们吃过午饭后,早早地洗完澡,换上新衣裳,穿上新鞋子,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大家一齐欢笑,一块追逐打闹。
最开心的时候到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什么都想吃,可是又觉得肚子不饿,于是东挑西拣的,父母亲也不说什么,因为是过年,这些小节似乎都是可以原谅的。饭后,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压岁钱就到手了。春节晚会吸引全家人观看,边吃边看边笑,窗外已是鞭炮声不断,烟花璀璨一片。
年初二,大家开始走亲访友,当然外婆家是必须去的。我也喜欢,因为外公外婆给的红包更大,还有舅舅、姑姑、大伯的,多多益善!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节日之一。在春节,每个人都会真心地给你祝福,真心地希望你年年岁岁健康平安,虽然天气寒风刺骨,但人人心里都温暖如春。
春节,一个美好的节日!
“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元宵佳节,又叫“灯节”和“上元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已有20xx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
传统元宵佳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宦官当权。吕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博采众议,在正月十五这天,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因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叫“元月”,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传统元宵佳节”。从此,经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显示大唐兴盛,国泰民安,逐沿用旧俗,每到“传统元宵佳节”这天,张灯结彩,欢庆狂欢,“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
节日期间,灯月交辉,游人如织,正如唐代诗人张说所描绘的:“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的诗曰:“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描绘了当时观灯时车水马龙的宏大场面。流传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悬灯欢乐的范围更加盛况空前,花灯的装饰造型也更精美,灯节带给人们更多欢乐,更多光明。诗人苏东坡有诗云:“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大词人辛弃疾也曾有著名词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些诗词描绘了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通宵达旦,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到了清代,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清代太平年间每年传统元宵佳节都是:“通街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由此可见传统元宵佳节观灯的热闹场面。
到近代,这一习俗代代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和屋内悬挂彩灯、大红灯笼,全家团圆,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丰收和睦”,同时这一天还标志着是春节欢乐的最后一幕,热热闹闹过完了“传统元宵佳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
宋代诗人欧阳修诗曰:“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明在这灯好月明人团圆的喜庆佳节里,亲朋好友相约团聚,早已是民间庆春节的重要习俗。如果在团聚时捧去一把鲜花,携带上一个花篮,让美丽娇艳的鲜花送来一个吉祥幸福的欢乐好运,会给朋友相聚增添无比欢乐的心情,这时应该选用寓意团团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红的火鹤花、满枝悬挂形似红爆竹的炮仗花、鲜艳的孔雀草、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银芽柳、闪烁洁白繁星的满天星等,都会展现出一片祥和安乐的氛围,为亲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