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14-12)÷14≈14.3%这个算式习惯上用等于号,而不是用约等号。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2

  大部分学生会解这样的题目了。这节课还能上成新授课吗?批改预习作业后,发现新授的内容还是有的。譬如“如何正确设未知数X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设另一个未知数的问题”,譬如,如何利用结果和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当然,还有一个重点是如何寻找“可以依据它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式”。我就是围绕这三点展开教学的。

  结果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书面检验“练一练”第2题,有的只写了一个检验式,有的不动脑筋地写“8463=147(棵)”——事实上题目中根本没有“种蓖麻和向日葵一共147棵”这样的条件,学生根本没有弄懂检验的实质。种种现象表明:学生没有养成检验的习惯以及掌握合适的检验方法。养成检验的习惯不是靠一堂课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的。

  关于练习四的第4题,由于我没有作出统一的作业要求,所以有学生用算式方法解来解决。我要求他们再用方程来解。这道比较题还没来得及比较——依据的数量关系式相同,但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就已经下课了。

  课前,还想到让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一题多解,这个念头被自己否决了。如果那样做,就冲淡列方程的主体了。

  教学效果:一般。

  遗憾之处:对个别学困生的当堂辅导只有三四个,面不广。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3

  在总复习中,把分数除法应用题、分数乘法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我针对这个题目的教学复习,先让学生自己先在家里独立完成,并写一写每个小题的等量关系。并且,让学生思考一下,解决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然后,在课上统一讲评。我对于第1个小题,我先示范读题,读出题目的重点条件,注重语气和语调。然后让孩子回答自己找到的等量关系,如果孩子找到的等量关系不对,或者不是顺向思维的等量关系,就再次引导一下孩子,看能不能说出另外的等量关系,实在说不出就让其他孩子来补充,并说一说自己是根据那句话找到的.等量关系。

  第1个小题:一件商品原价125元,降价20%,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

  降价20%是降了谁的20%,也就是这个题目的单位“1”是谁?让学生先试着复习找单位“1”的方法。然后接着问,这个题目的等量关系是?

  学生很积极地举手回答,有的说:原价—原价×20%=现价。有的说:原价×(1—20%)=现价。老师接着板书等量关系,并写出对应的算式。

  第2个小题:一件商品降价20%后,现在的价格是100元,这件商品原价是多少元?

  降价20%是降了谁的20%,也就是这个题目的单位“1”是谁?然后接着问,这个题目的等量关系是?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后,那怎么列算式呢?学生会说:单位“1”未知用除法,也可以列方程。老师也对应着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总之,由于数学课比较紧张,没有时间再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进行系统的复习,只能对比着进行重点讲解和复习了。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4

  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解题方法“多样化”:

  (学生思维活跃)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4种解题方法,其中有2种是我们平时不常用的,第4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习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地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2.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我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3、值得商榷的方面:

  优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 。在本节课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自己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中等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其余的听了也不懂。在课堂上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为了观众和听众。在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层面上,本节课还有较大的欠缺。

  只要我们的教师不仅在理念上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在实际行动上想千方设百计,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退居慕后,只充当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