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天天都是助残日》是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献出我们的爱心》主题之一。这一活动主题分为“认识残疾人”、“走近残疾人”、“我们来体验”和“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几个部分。教材意在让学生理解残疾人生活的难处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懂得关爱残疾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学习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情况优越,所以,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思想状态;况且,在生活中对残疾人接触较少,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甚至还有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存在。

三、教学目标:

  1、教学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残疾人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残疾的亲身体验,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2、课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体验,使他们获得一种亲身的体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方便,初步了解我国残疾人保护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尊重残疾人,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关心落实到实践中去。

六、教法:

  讲解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七、学法:

  合作学习、 实际体验。

八、教学用具:

  1、笨吻安贾醚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

  2、笨渭:视频、残奥会的图片。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舞蹈《千手观音》。

  师:大家觉得这段舞蹈精彩吗?(学生回答)

  师:然而,表演这支舞蹈的却都是聋哑人,大家都知道聋哑就意味着他们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他们却将《千手观音》演绎的如此精妙绝伦。我建议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设计意图:亲切自然地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孩子的探究热情,为顺利的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现在同学们把书翻到5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天天都是助残日》。

  (二)讲授新课。

  1、走近残疾人。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残疾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他们需要人们的理解、关怀和帮助。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残疾人呢?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聋哑人、盲人、智障、肢残等)。

  师:你还知道那些关于残疾人的资料?

  生:回答并齐读课本56页小资料。

  学习课本57页两个故事,谈谈感受。(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给学生了解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对残疾人的认识和了解建立起为什么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2、播放幻灯片配乐(隐形的翅膀):

  教师独白:在我国,目前有6000多万残疾人,他们有的看不见蔚蓝的天空,有的听不到亲人的呼唤,有的必须借助机械的力量才可以行动,可是他们却是那么勇敢、顽强,忍着伤痛,含着眼泪,微笑着,努力着追求着,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残疾人、认识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3、体验残疾人生活。

  (1)师:是呀!他们用自己的坚强、勇敢赢得别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在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情,他们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和艰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残疾人的世界,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活动一:盲人找座位。

  活动二:单手系红领巾。

  (2)体验活动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和痛苦,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对残疾人的帮助意识逐步加深]

  (三)关心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1、师:是啊,几个小小的体验,已经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聋哑人、盲人,以及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种种困难,为了使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减少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国家和社会纷纷向残疾人伸出了关爱的手。国家在公共设施和政策方面为残疾人的发展提供方便。你都知道哪些?(学生回答:盲道、纸币上的盲点、残疾人通道、残疾人福利厂等)

  2、教师补充并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让学生知道关爱、关心残疾人是政府的行为、更是社会的行为]

  (四)我们应该怎样做。

  1、师: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倡导民众去关心、爱护、理解、尊重残疾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去做的呢?

  (1)视频:助残特辑。

  ①小组讨论。

  ②全班交流。

  ③如果你的身边有残疾人,你怎么做?(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2)投影:平等、关心、理解、尊重、心灵上的呵护。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频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体验舞台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助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

  2、那么,我们国家6000多万残疾人,他们只在这两天需要关爱吗?引导学生回答: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献出我们的爱心,把我们最最真挚的情、最温暖的爱送给每一位残疾人,让每一天都变成助残日。

  3、板书课题:天天都是助残日。

  (七)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汶川地震中,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地震的伤害,在一瞬间由一个健全人变成一个残疾人,在世界助残日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让我们用亲手制作的爱心卡,为灾区人们送上祝福。

  学生制作爱心卡,背景音乐响起。

  (八)作业。

  1、向身边的残疾人送上节日的祝福。

  2、给灾区人民寄去爱心卡。

十、板书设计:

  天天都是助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