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程的意义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

  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