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师节的作文1300字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节的作文1300字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读小学时,是在父亲做校长的山村小学启蒙的。那时的父亲还很年轻,不到三十岁,师范毕业的他在山村小学是绝对的“大知识分子”,因为其他老师都是初中毕业后,回到小山村做代课老师的,只有父亲在城里读过书。父亲平时没课的时候,喜欢背着手,拿着一根教鞭在不大的校园里,慢慢地走着,或是看学生游戏,或是在上课钟声敲响时,督促学生早进教室,不要迟到。当有学生在校园中跌倒时,父亲就会快步走到学生跟前,微笑着把学生扶起,但学生往往刚站稳,就会马上跑进教室,他们都怕父亲,准确来说是怕父亲手中的教鞭,尽管那根教鞭从没在任何一个学生的身上落下过。
很不幸,那根教鞭第一次就是落在我的身上,记忆中很重很痛。我入学较早,六岁就读了一年级,那时仗着父亲是校长,我的成绩也很好,我就多少有些嚣张,经常欺负弱小同学。一天早上,当我把同桌掀翻在地,拳头如雨点般地落在同桌身上时,父亲出现在身旁,教鞭狠狠地落在我的手上,我的双手快速地离开同桌,我搓着已经红肿的小手,眼含泪珠仇恨地看着脸色铁青的父亲,要知道,父亲从小到大就没打过我。
事情还没有完,下午的时候,父亲在操场上专门召开了全校大会,许多乡亲也来参加了。会上,父亲首先以一名父亲的名义,向我的同桌和他的父亲道歉。接着,父亲以教师和校长的身份,要对我进行惩罚。当着全校学生和乡亲父老的面,父亲的教鞭又一次重重地落在我已经肿起的手上。现场的人们惊呆了,没人发出一丝声响,只有教鞭落在手上沉闷的声音和我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本来看热闹的妇女们,开始留着眼泪向父亲求情,说我太小不懂事,但教鞭仍旧声声作响地落在我的手上。大概打了二十几下,教鞭已经有些披散开来,父亲突然大声哽咽着说,“我教子无方,让乡亲们笑话了。”说完,父亲就把教鞭对着自己,重重地落了下去。打了几下之后,教鞭突然断裂了,当父亲想从身边拿起棍子的时候,已经被老师们紧紧抱住。
趁此机会,我被学校老师送回了家。平时最疼爱我的奶奶,看着我已经大腿般粗的双手,大声哭了起来,大声质问是谁如此狠心,对她孙子下如此毒手,并发誓一定要报仇。我趁机向奶奶哭诉父亲的“暴行”,并说父亲把教鞭都打断了。奶奶听完后,沉默起来,回到厨房,拿起镰刀,拉着我的小手就向学校走去。尽管手上依旧很痛,但我心中窃笑,父亲看来要被奶奶教训了。
走到村口的柳树旁,奶奶用镰刀砍下一根两个手指般粗圆的柳枝,并用镰刀修理整齐。看来奶奶是要对父亲动粗了,马上就要到来的报复的快感,使我暂时忘记了疼痛,快步跟着奶奶继续向学校走去。
到学校时,乡亲们还没有完全散去,他们看到奶奶颤颤巍巍地惦着小脚,拉着我走到学校时,又纷纷聚拢起来,等待好戏的上演。父亲还站在操场上,看到奶奶来了,恭敬地向奶奶走去。父亲走到奶奶身边时,我躲在奶奶身后,等待着柳枝向父亲打去。谁知,奶奶却双手拿着柳枝,递向父亲,大声说了一句至今仍在我耳边萦绕的话语,“子不教,父之过,也是师之惰”。奶奶刚说完,父亲就举起了柳枝,又是幸亏学校老师眼快手疾,我才免遭再次的皮肉之苦。
经过乡亲们和老师们,还有我同桌的苦苦哀求,父亲才放弃了对我的惩罚,不过留下狠话,“这根柳枝以后就作为我的教鞭,如果你今后胆敢再犯错误,教鞭不断誓不罢休。”以后,父亲的教鞭陪我读完了小学,哪怕到了高中大学,父亲的教鞭仍旧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抹去。但是我心中仍有一个疑问挥之不去:奶奶那天对我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之大?长大真正经事之后才明白,原来当年正是奶奶用村口的柳枝,把年少丧父且异常玩劣的父亲打进师范的校门的。
如今我同父亲一样,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但是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体罚学生已不被法律所允许,教鞭如同旧私塾的戒尺一样,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但我却时常怀念父亲的教鞭,是那根教鞭把我抽醒,抽起我对教师的崇敬。
从小,我就对老师这一神圣的字眼有种莫名的敬畏甚至很轻易的就有了一种长大了以后做个好老师的向往。可是这样才是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呢?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所经历的事情和累计经验的增多我对自己心中的好老师的理解也是不断的变化着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
幼儿园时,我对好老师的看法非常简单:只希望老师能天天和我们一起玩,教我们唱歌,写字,在我们不高兴、哭闹时能哄我们开心。仅此而已。
幼年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很快的小学生活就开始对我张开了它的怀抱。和幼儿园时大相径庭的老师的形象很快的修正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样子。印象中的他们,一个个穿着深色的衣服,还戴着一副老花镜,这对我而言简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本以为小学时的老师应该比幼儿园时的老师更可爱,更漂亮,更有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老师们的理解的加深,我发现原来最可爱的人的名单上也有这些老师的名字。记得二年级时的一次秋游,我们一起野餐,充分享受自己动手的快乐。三年级时的一个周末,我们围在教室打扑克,老师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和耐心的劝导,心里就有一股暖意在流动。四年级时,老师把我们组织起来,免费的为我们补习……这所有的所有,现在想来,犹历历在目。这时,我心中就有了这样一个公式:关心+理解+友谊=好老师。
人总是要长大的,离开那些熟悉的老师升入初中时,我这样勉强的安慰自己。
来到一个新的学校,我的初中生涯就这么拉开了帷幕,如果说新生活是一出戏的话。这是一所寄宿学校。一时离开家的温暖的怀抱的感觉让我无所适从。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初一时的中秋节,我们班级组织在操场上活动。大家原先都是兴高采烈的围坐在一起,唱歌,聊天,说笑话之类的。后来不知怎么的,一个女生忽然哭了起来。有几个同学上去安慰她,却反而被她所感染,也开始流下了可能积郁了好久的泪水。家的其乐融融,邻居们的嘘寒问暖,被那圆圆的月亮和一种无助的感觉一催化,于是我那本来就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就不争气的下来了。
第二天,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情,一早就来和我们聊开了。其中的这些话,我想我会永远的记在心里的:“现在同学们有两个家,一个是你们原来的家,另一个大家庭就是学校,同学们就是你们的兄弟姐妹,而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甚至是父母亲。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什么的,可以和大家庭里的亲人们交流啊!我办公室的门永远为大家开着。”这种在无助中的感受到的温暖,实在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一种无言的感动很快就象空气一样包围了我。此时,我对好老师的理解是:关心+友谊+母爱+理解=好老师。
我常常在想,高中时,我会以什么样的好老师标准去评定那些我将要遇见的老师们呢?拼凑的那些哥哥姐姐们的关于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心里隐约有了个标准。
伴随高中而来的,自然而然的是功课难度和要学习的内容的增多,而相应的,对我们自己去主动学习和知道怎么样才能最有效的以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的要求也就提高了,相比初中时不可同日而语的提高了。在我面对这一巨大的挑战时,我能否成功地把它变成对自己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机遇呢?
这时,我就很期待有这样的好老师出现了:在我迷失在那些乱七八糟的题目里时,在我感到迷茫和失落时甚至失去自信时,在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有更大的学习动力时,他能给我带来克服困难的力量,能指引我找到那条通向成功的路,能帮我找回自信的状态——以朋友的身份,以老师的眼光,以知己的心态和我谈心。在我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是很高而苦恼时他能帮助我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他能够以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看起来很深奥的难题深入浅出的解析明白。在他的带领下,我想自己应该不难培养起主动学习的习惯来。高中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在这个大课堂里,我还要学会怎么样和身边的人和谐地相处下去,还要学会怎么样去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来让自己过得更加的充实。那时候,我对好老师的要求就变成了:能教会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授我以渔,而不是单纯的授我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