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认识》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6和7的认识》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6和7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两个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新课标还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设计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学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新知,并展示学生的优秀成果,带给学生成就感。充分体现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探讨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提高、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
册第42、4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5及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会用这几个数表示事物的个数,也体会到能用它们表示事物的位置顺序,而且还会比较它们的大小。“6和7的认识”要让学生体会6、7的意义,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与作用,为形成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创造条件。
二、说教法
1、发挥主题图背景的作用,理解6和7的意义。
6和7都是抽象的,要认识它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6和7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对应起来。教学中,注意发挥好第42页主题图的作用。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说一说劳动场面,再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找到可以分别用6和7表示的事物,再用圆片、小棒摆6和7,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从这许多的6个事物和7个事物中抽象出6和7,使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事物,那些可以用6、7表示,帮助学生理解6和7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用数表达、交流,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参与,领悟数的顺序。
理解6和7的意义,让学生找数量是7的事物时,实际上已经为数序的学习埋下了伏笔(6个学生加上1个老师是7个人,6张课桌加1张讲台是7张桌子,6把椅子又搬来1把是7把椅子……),初步感知数序;摆圆片、摆小棒以及在计数器上拨珠,都蕴涵着6比5多1,5比6少1;在直尺上看一看、指一指、认一认,使学生感受到7的前面是6,6的.后面是7,进而领悟到数不仅可以表示事物的个数,还可以表示位置顺序,这样让学生经过多次接触相关的实例,在现实背景下体验、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几”和“第几”的区别。
3、创设情境,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事先找到年龄分别为5、6、7岁的三个学生,让他们来比较年龄的大小,进而得出5、6、7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理解大小关系的同时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说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的内容,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
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和7,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能用6、7表示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感受保护环境、讲卫生、爱集体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和7,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直尺图、点子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
2、出示0~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读数。
(二)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棵数,并猜一猜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从而揭示课题:6和7的认识。
(三)新授
1、教学6、7的意义。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分别有多少?
(2)引导学生将数的物体的数量用学具表示出来。摆好后,跟同桌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用点子图表示出6和7。
(4)用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添上一根,用7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
(6)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7”这两个数来表示。
2、教学数序
(1)师拨计数器,边拨边问。拨到5颗珠子后,问:“有几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珠子?”指着第6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再拨1颗,有几颗珠子?”指着第7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
让学生在拨、想、说、议中理解5添上1是6,6添上1是7。
(2)出示直尺图(写上0、1、2、()、4、5、()、())。
要求学生根据数序填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全班一起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开展快速问答游戏。
3、比较数的大小。
请三名同学(年龄分别为5、6、7岁),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年龄大小,然后出示点子图(5、6、7),让学生根据点子图来验证5、6、7的大小。
4、教学基数和序数。
(1)课件出示金鱼图。
师:左数第6瓶有几条金鱼?有6条金鱼的是第几瓶?第7瓶有几条金鱼?
(2)游戏:请9名学生站成一排,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①右边的6个同学手牵手。
②左边第7个同学跳一跳。
5、教学6、7的写法。
(1)师在黑板上范写。
(2)书空写“6”、“7”,再在书上描红。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