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中,让我们冷静的看着西方经济的成长和发展,不断为中国未来经济壮大注入着力量。汲取营养,取精华去糟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公司的力量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CCTV 2010年8月23日首播的10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以公司的发展史为线索,跨越世界各国,探讨公司的根源、性质、职能,从公司的兴衰反映国家的经济状况。
我们不能看清未来,但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智。
关心历史,展望未来。更广阔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站得更高来观察世界,并且,作为判断我国现状的重要依据,结合当下国情做出一些较为客观的判断。
下面摘录一些纪录片中出现的例子,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企业家精神
1776年,美国独立前夜,一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小册子名为《常识》。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常识》一书对美国民众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市场——看不见的手
就在博尔顿-瓦特公司推出蒸汽机4天之后,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斯密批判了用国家力量追逐货币财富的重商主义,倡导通过平等契约来发展经济的自由贸易。他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由贸易,将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提高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收入水平。
斯密认为:
每一个人为改善他的状况,而自然地做出的努力,当其具有施展的自有和安全时,就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原则,他进而指出,不需要借助其它,这种个人的努力就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和繁荣。
正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英国小公司,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并无政府强制力作为主导,在纺织、机械、冶金等行业中,几乎看不到必须经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应该尽早结束非人道敛财方式
1902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西部,15万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承认工会的合法,这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危机。
替工人辩护的克劳伦斯·丹诺做了一次情绪激昂的演说,这次演说让仲裁委员们开始对煤矿劳工有所支持。1903年2月,美国人听到了这样的辩护词。
如果这个国家的文明,是靠矿工和劳工忍饥挨饿,靠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尘土飞扬的无烟煤矿捡煤维持的话,我们越早结束这种文明,越早重新开始新的文明,对人类就越有好处。
我在来这的路上就下定决心,要尽全力使劳资双方不再像以前那样互相仇视。
这是二十世纪伊始,人们对建立社会经济新秩序的思考,因为财富阶层的贪婪,和贫困阶层的暴力是从不同方向威胁国家的两把利刃。
市场也需要政府的干涉
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资本崛起的过程中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以后,监管一词出现在各国经济运行的轨迹中。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态度不再是放任自由,取而代之的是混合经济模式,这是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一次重要修正。
剑桥大学教授约翰·凯恩斯已然颠覆了传统思想。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
凯恩斯创建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目标的学说体系。他说:政府应该在经济萧条时进行投资,通货膨胀也是发展所必需的。
美国政府在加大投资、提供就业的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的法律,经过几年的调整,美国的经济又有了好转。
就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提出的那样:
政府有责任消除贫困,保护公民免于匮乏的自由,市场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强者,但它们无法保护弱者。因此,维护社会安全,保障基本公正的使命,政府责无旁贷。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也许,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拯救者,公司的明天不能等待救星来开启。
公司的文化
就像明治维新时期一样,日本这位优秀的学习者总是善用自己所长,创造新地运用所学。
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有一根特别的拉绳被成为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美国公司的质量管理师末端控制,它的日本学生则把问题消灭在源头。拉动安东绳的责任和权力,让工人不再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一个标准化零件。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情感、被重视的人。
日本企业的成功,是在组织结构中,重新发现了人。归根到底,公司并不是豪华建筑、财政利润、战略分析和五年规划,而要想调动人的因素,文化的力量,无形胜有形。但文化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善于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然而,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它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同时,信息革命席卷全球,一场新的竞赛开始了。谁拥有更具创新力的文化,谁救能拥有更强大的公司。
两个年轻人,创造了新的公司神话,白手起家建立两个帝国,微软与苹果,成为新时代的领袖,美国凭借新一代的公司之力,重新走上顶峰。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兹,他们和他们的公司,都带着美国文化的深深烙印,自由、独立、鲜明的个性,还有无止尽的创新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唯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
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它的人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地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历史表明,唯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
创新的重要性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到:
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的,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
创新的力量推动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从美国硅谷诞生,并且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的强势企业。
当微软从一家小公司,逐渐变成全球技术霸主,美国司法部面临了一个新的反垄断难题。问题不在于微软在市场上实施垄断价格,而是技术垄断正在阻止更多的创新公司出现,为了保护更多中小公司的创新能量。政府不得不遏制本国乃至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成就的公司。因为无论是行业垄断,还是技术垄断,都将破坏创新的生态环境。
诺斯说过经典的一句话:
什么样一种制度,是最能够刺激鼓励人们的创新,就是他创新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取得的回报,这之间越一致,差距越小,越能够鼓励人们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