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也。
也许,他也可以选择“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同那些隐士智者一般,不再为一个从政者,不再为国为民忧心劳累,但他却没有退隐,在繁杂的浊世中求仕,他内心的责任感告诉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几度死里逃生,多少次遭到世人的讥讽,他内心的苦楚有谁堪知?只有他自己明白,为了一个虚幻般的信念,他可以终日奔波劳累,不知疲倦。面对世人隐士的不理解,孔子感到悲凉,却未曾动摇。也正是孔子的坚韧不拔,才使得后人对他的敬畏倍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陶渊明隐居后如痴如醉的生活,雅然闲适,抛去尘世的忧虑与琐碎,过着神仙般的田园生活。
孔子也能这样,但他却不曾动摇信念选择退隐。孔子也能如此观山水,品日落,享受没有烦恼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使他不得离弃天下,离弃百姓,离弃礼乐升平的理想。
隐士智者,固然洒脱,但那只是在逃避现实罢了。在那动乱的时刻,奔波呼吁着礼乐主张,除了孔子,谁还能如此“固执”?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执着,一份信念。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未尝没有。
当红军面对着重重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时,他们铸就了一种如钢铁般坚贞不懈的意志。
当面对凶恶的敌人,邱少云不惜牺牲自己让烈火一寸一寸侵噬着躯体;董存瑞不惜用手顶着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暗堡;黄继光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炮口……他们留给了世人顽强的信念和勇毅。
当面对经济落后的国情,邓小平毅然决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实行改革开放。
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用信念赢得了成功。
世人,该借着前人留下的精神不屈不挠地向前。知其不可而为之,用执着打通通向成功的道路。
【篇二: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生命旋律中总会有一番曲折,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番磨难。落落余晖总有它西沉的时候,灼灼红叶总有它凋零的一刻。为什么如此多的必然要发生,还是会有如此多的人和事为一刹那的光辉而拼搏?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换取生命的终结?
灯光是黑暗中前行的零星希望,就是这么模糊的发光,引来无数的飞蛾为之疯狂。“咝咝”声不绝于耳。有些人会说:“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代价——付出生命!”佛印说过,心中想什么,说出来的就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可笑的观点,盲目的人心中总是只有一个光点。可曾想,那‘咝咝“的烧灼声是生命丰富多彩的乐章,人生酸甜苦乐的歌唱。飞蛾用渺小的身体,换来希望的燃烧与升华,烧灼的不是它们的肉体,而不灭的信念在那一时刻点点闪光。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价值的证明。
春蚕虽然死去了,但留下了美丽的衣裳;黄莺虽然飞走了,但留下了动听的歌唱;烛火虽然燃尽了,但留下了一室的明亮。一个物体的消逝总会产生新的事物来弥补,世间是不断变化但又无消无长的,如回环的流水,盈缺的明月。布鲁诺用它信仰的思想之焰来警醒民众的觉知,是的,生活是无知的,但总要有一份劈波斩浪的勇气去挑战未来。所以,历史上总有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投身于这场苦痛的战争,然后升华。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挑战,又蹒跚又固执地走向未来。
试想,明知没有结果,却依然执著,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不是睹气,不是作秀,更不是小儿女情感纠结下的惺惺作态。当所爱所敬生生消失于眼前,当民众民生死死挣扎于当下,一代圣人早已穿越了自身,放眼于世界。在隐者自隐的乱世,回避不失为明哲保身之道,谁又能苛求呢?唯独孔夫子,拖身疲惫的身躯,不顾病痛地周游列国。也没有苛求,只有自身对自身道德的追问,那是仁者爱人哪。“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份带泪的宣言与责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计得失与结果,不为自己,只为苍生,仁者之大爱也。
落落余晖,也给了世间一缕温暖,一份温馨;灼灼红叶,也给了人们一些安慰,一点留恋。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走向终点,而是开创新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必然正演绎着不为人知的苦与乐——那精神——回肠荡气!
【篇三:知其不可而为之作文】
还记得《论语》中“晨门”对孔子的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人生中奉行。有人认为这是迂腐、顽固。其实,我倒认为是对人生的信念的不懈追求。
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收录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真伪姑且不论。虽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但全文传递的思想却是曹魏强大,北伐固然难以成功,但不能偏安一隅。所以,诸葛亮也是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就是对道义的毕生追求。学者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诸葛亮都知道“汉室不可兴”,但出于义也好、利也罢,他们都为理想毕生奋斗,知道失败的结果却仍不放弃,可以说是“勇”了。
诸葛亮和孔子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懈追求。
学者郦波曾经著书《万历首辅张居正》。书中提到的张居正,也是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年轻时,他没有趋炎附势,而是与首辅严嵩针锋相对,因而被外放。老师徐阶也受牵连而调离次辅的职务。在他成为首辅后,他明知“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变法,实现富国强民,却触犯了地主阶级的核心利益。渐渐地,张居正的同僚、学生、同乡都反对他,连万历皇帝也不支持他,只有秉笔太监和皇太后两个人支持,他依然坚持。无疑,张居正也与孔子一样,为了信念而追求一生,哪怕“碰壁碰得头破血流”!
回过头来看,孔丘、诸葛亮、张居正都是少有大志,理想远大。他们都敢于为了追求目标而奉献毕生。在中国历史上,正史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敢于从事情的开始就直面失败的人,真可谓勇者。如所谓的“亮剑精神”:明知是死,也要敢于亮剑。几千年来,是他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河汇百流,九曲不回”的精神。可以说这“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才是坚定追求信念的勇者,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