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关于承诺的高考素材
导语:重承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写作素材,欢迎查阅,谢谢。
遵守承诺是一种美德
履行承诺是对他人或社会尽责
履行承诺的人受人尊重
父母要对孩子守信用
重承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遵守承诺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不要轻易给别人承诺
遵守诺言的政府才能赢得民心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民无信不立。———《论语》
诚信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琵琶记》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导人之理。———吕坤
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关汉卿
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王梵志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墨子》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古语
吴仪对承诺的态度
(遵守诺言要有条件)
我们的吴仪同志在任外经贸部部长时,在 “复关”(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问题上,面对美国一再设置的障碍,警告说,虽然八年来,我们做了很多承诺,但如果美国一意孤行,故意设置障碍,损害中国的根本利益,那我们所做的一切承诺均无效。
但是在国内,一有机会,吴仪就大声疾呼,保护知识产权,不能随意模仿,拿来就用,不能“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她主张一旦作出承诺,就要言而有信。她动情地说:“如果我们不遵守知识产权法规,不守信用,谁都不愿意向我们转让技术,我们就只能停留在中低档层次上。”
(履行承诺的人受人尊重)
秦朝末年有个楚国义士叫季布,他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说季布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在秦汉之际的战乱中,很多人向季布求助,只要得到季布的承诺,就一定会幸免于难。而季布因为诚信重诺,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司马迁写《史记》,专门为季布写了传,传颂他的事迹。
(父母要对孩子守信)
孔子的弟子曾子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对孩子不讲信用,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对孩子守承诺,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曾子杀猪取信,遵守诺言,看重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美德。因为他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话一定要算数,千万不可失言。失言不仅失掉了父母的人格,更严重的是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了不守信誉的“霉种”。
(重承诺守信用是企业发展的长久计)
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公司的成功秘诀就是为顾客创造良好的售后服务条件。为使全体员工保持极大的工作热情,长期以来,该公司为此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专门负责解决顾客的问题和疑难,而且向顾客许诺:服务必须在顾客提出要求后的24小时之内完成。
有一次,一家使用IBM计算机的公司打来长途电话,请求该公司立即派人前去帮助修理计算机出现的.故障。可是这家用户地处偏远的山区,靠一般的交通工具需要花费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达那里。为了及时地帮助顾客排忧解难,维护公司的声誉,经过短时间的研究之后,该公司的维修人员毅然踏上了直升机,及时赶到了用户家里,而且对用户表示歉意,满怀热情地为用户顺利而及时地排除了故障,使这家客户大为感动。优质的产品及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热情,使IBM公司在世界计算机销售领域中独占鳌头。
(遵守承诺是一种美德)
宋庆龄从小就是一个很讲信用、守承诺的人,有一次,宋庆龄和同学约好下午六点到老师家里拜访,回到家后,宋庆龄吃完晚饭,爸爸就说:“你叔今天过生日邀请我们全家人过去。”宋庆龄听后很高兴,但一想到和同学的约定马上就拒绝了,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等待同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天空下起了雨她仍旧站在那里等待,可是仍不见那位同学的身影,宋庆龄回到家浑身湿透了,看见爸妈早已从叔叔那里回来了。第二天,宋庆龄照样到学校上课,也没有因为那天晚上的事和那位同学闹矛盾。
还有一次,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答应朋友小珍当天教她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解放以后,有一次,60多岁的宋庆龄要去看望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听了都很高兴,都等着宋奶奶到来。突然,晴朗的天空刮起了大风,霎时间,飞沙走石,路上的行人都睁不开眼,大家议论,宋奶奶可能不会来了。正在这个时候,宋奶奶不顾漫天风沙,满脸笑容地走下汽车,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位老师感动地说:“天气不好,您就改天再来吧!”宋奶奶说:“不,我不能失信,应当遵守诺言。”
(遵守诺言的政府才能赢得百姓)
在中国古代,留下许多诚实守信的故事。比如说商鞅立木树信的故事。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家。为了树立威信,商鞅在变法前下令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人们不相信,无人搬动木头。商鞅把赏金涨到50金,一男子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他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商鞅的新法也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国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