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后杂感
在《鹬蚌相争》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分组探究,抢答得分”的方法,的确做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的目的,更让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在于老师的大胆放手与实践。
于是,在《自然之道》一课,我准备继续采用分组抢答的方法学习。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旅行的同伴、向导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绿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看到有只海龟有危险,便央求向导好心救助,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传递给巢内幼龟们一个错误的信息——外面很安全。大量幼龟鱼贯而出。尽管我们奋力抢救,可绝大多数幼龟还是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
课文在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时,也在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本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文义的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通过对班内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事例了解的较多,对于文本给予的道理,也能自我把握。为此,我认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肢解文本,就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看来“分组探究,抢答得分”的方法屡试不爽。
我把班级内的学生按自然座位分成五大组,每组学生各自为政。大家根据老师平常上课的经验,给自己寻找得分的机会。
通过我的提示,各组成员分别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寻找问题,思索答案。
比赛正式开始,先从对文本的理解开始。
本文主要讲什么?
谁先举手谁来答。看来每组都有机会。大家在回答的过程中,已经十分注意以前的不当之处,尽量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有一个组很是厉害,就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事件:我们好心救助了第一只出巢的幼龟,却让众龟成了食肉鸟口中之物的故事。
下面的比赛内容为:一组提问题,其他四组进行激烈抢答,对于没有意义的问题,可以选择替代问题。通过大家对于文本中词语的理解、文段的意义,以及文本写作方法的探讨,大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组内加分。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期中考试成绩不及格,而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竟然在本次活动中,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了三分的荣誉。虽然在课堂上我没有来得及表扬,但是我完全从他那成功后的一个甩胳膊的动作中,感受到他学习的愉快!
也许,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凌乱,但是只要老师在引导的时候,能够时刻把握住大的方向,还是可以很顺理成章的完成教学任务的。
本次学习就是从中心段的理解开始着手学习文本的。
大家在学习文本之后,还从原来的阅读训练中找到了《狼未必是害兽》《生物食物链》等文本的链接。
一节课在激烈的争执、不休的探讨中结束啦!孩子们恋恋不舍地下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