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优秀教学设计模板6篇
《搭石》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搭石》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内容简析: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一、如“小溪,顺流而下”
景一
师:(出示图片,配乐)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在开课时一段优美音乐的配乐下,加之王老师入情的课堂引领辞,在每一个听课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幅乡间恬淡、闲适的画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开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头活水,浸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有了源头,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溪水,也就汇就了那涓涓小溪。
顺流而下,王老师紧扣“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有了这不起眼的搭石,给当地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课堂由此逐层深入,恬静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让我们跟随着作家,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围绕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细细品读咀嚼。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在一系列的学法指导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人淳朴的民风、民情。
二、如“行云,沁人心脾”
景三
师:搭石是怎样一道风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
……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
师:没有人踩在别人脚上,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其实没有人指挥,但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始终体现着新课程提出的引导者的角色。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由学生主动完成。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在初读之后,可能学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觉到乡亲们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他们没有一个真切体会。此时老师适时得引导,加入表演读的元素,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课堂朗读呈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如行云,似轻扶,无形之中体悟朗读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一教学过程,王老师也充分加强了对阅读的学法指导。“这是从字面上理解;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等等,老师甜美轻快的小结之音,深深扎根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对如何进行文本理解、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
斯事虽小,但足见老师的匠心独具。如朵朵浮云,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响一曲和谐之音”
景四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谁总会怎么做”,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
通过孩子们对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那些原本自己本无法亲身经历,但又想借他们让自己所想帮助的人去经历走搭石过程,都搬上了课堂。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假设人群正代表着什么?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心中有的正是那颗──像乡村人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心呀!这正是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正是我们想培养的人才……
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们,正是基于王老师巧妙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天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多好的课堂,多美的乡音,孩子们被文章中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乡亲们感动了,自己也愿意成为那些淳朴乡民,共同奏响一首淳朴的民歌,让余音久久环绕在广阔的山村间,让和谐之音畅响课堂!